1.东四头条至八条地区
东四头条至八条地区位于北京旧城的内城东部偏北地区。该地区东起朝阳门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北起平安大街,南至朝阳门内大街,东四头条至八条地区共有东西走向平行的7条胡同(图2—1一1)。
东四头条至八条地区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元代属寅宾坊,明朝时东四二条至东四五条属思诚坊,东四六条至东四八条属南居贤坊,清朝时东四三条至东四八条全部属正白旗,民国时期属内三区。
据历史记载,元大都时东四牌楼是齐化门(朝阳门)内第一大路口,是当时繁华的商业区,是元大都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明朝永乐初年,为鼓励工商业发展,朝廷在皇城四门外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及各大城门附近等处,兴建几千问廊房以“招商居货,召民居住”。在东四一带设立了粮仓(现今南新仓)举办隆福寺庙会,使这一带商铺密集,成为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明清时期,南方的商船已不能进入积水潭而是停泊于京城东面的通州,改水运为陆路,因此京东城一带成为囤货、商品交易的市场。这时众多巨商富豪举家带口在东四一带定居,所以北京历来有“东富西贵”之说。在当时富商虽有钱而无政治地位。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他们的住宅是不能超越“营造法式”制约的,因此巨商富豪的宅院在面积上、所用材料上都无法与王公贵族宅院相比,只能是灰砖、灰瓦、灰门脸。但毕竟富有,他们多在宅门上施以繁复精美的砖雕,以显其阔绰,以有别于贫民和平民的住宅。于是在东四一带建成了成片的、整齐的、质量较高的四合院住宅街区。对照元、明、清、民国的街区图进行比较,东四头条至八条地区的街巷走势、胡同模样均无明显变化(图2—1—2)。
1990年11月东四三条至八条地区被列入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我们在东四头条至八条地区还包括朝阳门内的内务部街胡同、演乐胡同、灯草胡同在内,共采集四合院宅门27座,以带有精美砖雕如意门居多。
采集金柱大门3座,分别是内务部街12号、育芳胡同5号、东四八条67号。蛮子门5座,分别是东四七条73号、东四七条92号、东四八条48号、东四八条58号、东四八条61号。如意门17座,分别是东四三条77号东门、东四三条77号西门、东四四条5号、东四四条11号、东四四条13号、东四五条5号、东四六条42号、东四六条57号、东四六条61号、东四八条7l号、东四八条109号、内务部街11号、内务部街39号、演乐胡同25号、演乐胡同45号、灯草胡同甲17号、灯草胡同23号。随墙门2座,分别是东四五条91号和东四六条6号。
东四二条胡同
东四二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二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二条,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第二而得名。胡同长386米,宽9米,东端北折,通东四三条。胡同内有多处格局完整、保存较好的清晚期四合院,清代吏部尚书福康安、户部尚书翁同酥、文清公松筠曾在此居住,著名华侨领袖尤扬祖故居位于胡同东口,院内有小戏台一座(图2一1一3)。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