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ation of medieval capital city construct system in East Asi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05810
  • 作      者:
    朱润珍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在具体叙述和考究上,对作为王都、国都的邺城,从城垣、城门、三台、宫殿、楼阁、官署、街道、里巷、坊居,到城外的陂池、道路、园林以及城内的供水、排水系统等等,虽名目繁多,却逐一列出,不遗不漏。
  因此,《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又具有“邺城百科全书”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
内容介绍
  邺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历时三百七十余年,三经兴衰。曹操、石勒、高欢用天人意识规划设计邺都,依据天象、阴阳、四时规制宫城、郭城、城垣城门等,城制布局规整,南北中轴线突出,主建筑位于中线北部,官署、街区围绕主建筑且沿中线左右对称,尤其是邺南城,代表了公元6世纪中国都城建筑艺术最高水平。邺城城制影响了隋唐明清以及中世纪东亚各国都城建筑,是“华夏型”都城制度的起源。这一城制甚具科学价值,对于现代都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秦汉邺城钩沉
  一、邺与秦汉历史之变化
  自齐桓公筑邺,邺邑城址并未有改变,其位置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城在地理方面,对于历史的走向起了值得重视的影响。《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河渠书》、《滑稽列传》等都载有邺之地名和与邺有关之史事。根据《史记》的记载,邺、安阳、平阳三地相近,是秦兼并山东,攻取赵国的边邑,但非一城①。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军攻取邺、安阳,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攻平阳,十四年又攻平阳,并克陷平阳城。从文献记载推测,秦军在秦王政十一年,先攻漳水以南的赵国城邑。十三年以后,挥师渡过漳水,定平阳、武城、宜安等城。平阳地望,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又云:“平阳,战国时属韩,后属赵。”从《括地志》的记载推测,平阳的方位当在邺城西北。唐代临漳在古邺之东二十里,所谓临漳西二十五里,大体方位应在邺之西北。又据《三国志·袁绍传》,曹操攻邺,袁尚率兵沿西山来救,“东至阳平亭,去邺十七里,临滏水,举火以示城中”。阳平在邺西北十七里滏水北岸,其东南隔滏水即与武城相望,阳平亭当即平阳。三家分晋,韩国首先在此筑邑,以后平阳归属赵国,大概是平阳远离国都,隔水难治,因易主赵国。
  在秦并山东的过程中,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这可从秦军进攻赵国的战略方面来考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日:
  (秦王政)十一年,王翦、桓龄、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檫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漪将。
  十三年,桓漪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辙,斩首十万……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漪定平阳、武城。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日:
  赵悼襄王九年,“秦拔我阏与、邺,取九城。”
  赵王迁四年,“秦拔我狼孟、鄱吾,军邺。”从这几条史料可以看出,秦军由西向东是沿着漳水南岸进军的。漳水南岸的邺城是其兼并赵国的战略要地,因此成为他们首先攻击的目标,只要攻占了邺城,邺城以南的安阳便唾手可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军攻取城邑,先列邺,后列安阳,反映了秦军的军事战略行动计划。俟其攻占了漳水以南的城邑后,并初步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这才兵锋直指漳水北岸的平阳、武城,又攻取宜安,对赵国的都城邯郸形成威胁。待翦除了邯郸的外围兵力后,秦王政于十五年大兴军,一路由太原出井陉,将赵国拦腰斩断,使其南北不能相顾;一路至邺城,迎头逼摧邯郸。在秦赵战争中,邺作为赵都邯郸的门户和膀臂,安危具系此邑,秦军攻取邺,既得地利,使其军队处于优势地位,秦军之所以在赵国得手顺利,这和占据邺城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
  秦代的邺城作为一座县邑,隶属于邯郸郡,在漳、滏上游区域内,并未处政治中心地位。邯郸作为郡城,仍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管辖邺县,但邺对于郡城的拱卫功能并没有消失。秦统一后,邺作为太行山东麓南北驰道上的一座驿站,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形势上制肘着中原与河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已经注意到河北地区的重要,于是派武臣、张耳、陈馀率领一支军队深入燕赵。武臣攻占邯郸后,称赵王,欲巩固自己的地盘。秦朝在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之后,又命章邯率主力进攻河北。同时,刘邦、项羽又纷纷起兵,项羽率军直指河北,在距邺以西三十里的三户津渡过漳水,破釜沉舟,誓与章邯决一雌雄。两军对垒巨鹿,多次激战,终于打败了章邯,消灭了秦军主力。秦末农民大起义与邺似乎干系不大,其实,把这些历史事实联系起来看,都牵涉到邺城一带的地理,许多历史教科书都忽略了这一点。陈胜为什么要派张耳率兵入赵,从其后果看,是非常高明的决策,虽然陈胜、吴广被镇压,但漳、滏一带的起义军仍是秦王朝的一大威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秦汉邺城钩沉
一、邺与秦汉历史之变化
二、邺城之改建与扩建

第二章 曹魏、西晋时期的邺城
一、邺之都城地位的确立
二、邺都之兴建
三、曹魏邺都城制与建筑
四、曹操高陵考辨
五、魏晋邺都地位的变化与焚毁

第三章 十六国时期邺城的复兴与衰败
一、后赵邺都之重建
二、后赵邺都城制建筑与名物
三、赵魏变乱与邺都兵灾
四、前燕之邺都
五、邺城——前秦、后燕的霸府重镇

第四章 北朝邺城
一、邺与北魏政治
二、东魏、北齐都邺与北中国名都的崛起
三、东魏、北齐邺都之兴建
四、邺南城制度与建筑
五、邺北城的建筑
六、北齐亡国与邺城之毁灭

第五章 邺与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
一、邺城城制的变化与特点
二、“邺一大兴一长安”都城系统
三、邺与韩、朝古代都城制度
四、邺与日本古代都城制度
五、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的形成

余语
附录 邺城石刻辑存
参考文献
中、英、日、韩文摘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