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系统治理技术》:
②碍航特性
a.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界牌河段的碍航特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是由于洲滩不稳,主流深泓大幅摆动,在调整的过程中,过渡段航槽很不稳定,易出浅碍航。
b.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界牌河段过渡段浅滩频繁碍航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河道的藕节状外形易导致放宽段淤积,汛期来沙大、汛末退水快也会造成浅滩冲刷不及时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在过长的顺直外形下,河道两侧交错边滩不稳定,逐年平行下移,过渡段也随之上提下挫,出现频繁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当两侧边滩完整,上下深槽不交错时,航道条件好,一旦边滩散乱,上下深槽交错,则易形成交错、复式、散乱等不同碍航程度的浅滩形态,如,1968年3月、1984年4月、1987年4月等。尤其以1984年滩槽格局最为恶劣,河道内遍布低矮滩体,几乎没有明显的深槽,这一时期浅滩最小水深仅2.3m。
c.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界牌浅滩航道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顺直河段的演变规律仍然没有改变,过渡段位置偏下,滩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道内交错边滩平行下移规律未发生改变,主流和过渡段仍频繁摆动,工程实施以来,航槽仍不稳定,在过渡槽、新堤夹进口北槽与横槽之间频繁转换。在航槽转换过程中仍可能达不到规划水深要求。如,2002年枯水航道改走新堤夹,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航槽中心水深不足设计水深的不利局面,转换完成后,随着螺山边滩的淤积下延,新堤夹口门处的航槽也不稳定,逐渐坐弯。且从目前航道条件看,航槽位置及水深也是不稳定的,表现为:目前暂为主航槽的右槽处于萎缩、进口发生淤积,而处于发展的左槽出口当前水深仍不够,且随着过渡段低滩的冲刷下移,浅滩呈交错之势。故不利年份可能出现右槽进口淤浅、左槽出口又未完全冲开现象,形成多槽过渡,各个槽口水深均较有限的不利局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