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2014中文版基础与应用》是“范例导航系列丛书”的一个分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挑细选的实用技巧、翔实生动的操作案例,全面介绍了AutoCAD 2014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案例。全书共分为14章,主要内容包括AutoCAD 2014快速入门,AutoCAD 2014基本操作,设置AutoCAD 2014绘图环境,绘制基本二维图形,编辑二维图形对象、二维图形对象高级设置,面域、查询与图案填充,文字工具与表格工具,图形的尺寸标注,图块与外部参照,三维绘图基础,绘制三维图形,编辑三维图形,图形渲染与布局设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AutoCAD 2014中文版基础与应用(附光盘)》套一张多媒体全景教学光盘,收录了本书全部知识点的视频教学课程,同时还赠送了多套相关视频教学课程,超低的学习门槛和超丰富的光盘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和提高。
《AutoCAD 2014中文版基础与应用(附光盘)》结构清晰、图文并茂,以实战演练的方式介绍知识点,让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有所成。本书面向学习AutoCAD 2014的初、中级用户,适合无基础又想快速掌握AutoCAD 2014的读者,同时对有经验的AutoCAD 2014使用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可以作为大中专类院校、计算机培训班、辅导班和短训班的培训教材。
第1章导论
新能源经济学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处在探索、研究、形成的过程中。本章将对新能源的利用现状、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全球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等作简单扼要的介绍。
1.1新能源概述
从人类学会用火到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使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能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人类文明前进的过程,也是开发利用能源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推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来看,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飞速向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繁荣、国防建设的加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等,都必须以充足的能源供应为支柱。
1.1.1能源及其分类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开始出现能源安全问题。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安全问题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1974年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提到,“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中提到,“能源是一个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中提到,“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做功,可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中提到,“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
简单来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各种能量和动力的物质资源。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能源来源分类
新能源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主要内容如下。
(1)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还可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例如,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2)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3)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千米至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千米,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产生方式分类
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属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
3.按能源性质分类
按能源的性质可分为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人类是从用火开始利用能源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后是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等。现在则是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当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这些燃料的储量有限,因此需研究开发新的能源。未来铀和钍将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变的技术成熟和普及,人类将获得无尽的能源。
4.按是否造成污染分类
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5.按使用类型分类
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6.按能源的形态特征等分类
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可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7.按是否进入市场销售分类
能源按是否销售分为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凡进入能源市场作为商品销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等)均为商品能源,国际上的统计数字均限于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秸秆以及农作物残留。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约为0.6太瓦年,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
8.按是否能再生分类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热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从地球内部巨大的蕴藏量来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质。核能的新发展将使核燃料循环而具有增殖的性质。核聚变的能比核裂变的能可高出5~10倍,核聚变最合适的燃料重氢(氘)又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环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会不断开发研究出更多新能源来替代现有能源,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对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开发。
1.1.2新能源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新能源的定义是: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指刚开发利用,但限于当前技术、经济水平尚未广泛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聚变能等。
国际新能源网站对新能源的定义是:新能源是和长期广泛的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对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即人类新近才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世界新能源网中的定义是: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定义是:新能源是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则指使用完之后又可不断产生的能源,主要包括传统生物质、大型水电及可再生新能源(小水电、现代生物质、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其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的污染不大。
1.2国际新能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使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种类。
1.2.1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的方式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等。光伏发电最初作为独立的分散电源使用,近年来并网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容量已超过独立使用的分散光伏电源。2005年,全世界光伏电池产量为120万千瓦,累计已安装了600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验运行,基本上可达到商业运行要求,2007年总装机容量约为4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成熟,经济性好,可大规模应用,2005年全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已达到约1.4亿平方米。
1.2.2生物质能
现代生物质能的发展方向是其高效与清洁利用,将生物质能转换为优质能源,包括电力、燃气、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到2005年年底,全世界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5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欧和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年产量约3000万吨,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生物柴油年产量约200万吨,主要集中在德国。沼气已是成熟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已建设了大量沼气工程和分散的户用沼气池。
1.2.3风电
风电包括离网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已基本成熟。近年来,并网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2005年新增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超过1000千瓦,单机容量4000千瓦的风电机组已投入运行,风电场建设已从陆地向海上发展。到2005年年底,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已达6000万千瓦,最近5年来平均年增长率达30%。随着风电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规模的扩大,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已十分接近。
1.2.4地热能
地热能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技术均比较成熟。到2005年年底,全世界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主要在美国、冰岛、意大利等国家。地热能利用包括地热水的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2007年以来全世界地热能利用年均增长约13%。
1.2.5海洋能
潮汐发电、波浪发电和洋流发电等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规模的主要是潮汐发电,2007年,全世界潮汐发电总装机容量约30万千瓦。
1.3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完善价格政策、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进步,产业实力明显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已步入全面、快速、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1.水电开发有序推进,装机规模快速增加
水电是目前技术成熟和最具有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在“十一五”时期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三峡、拉西瓦、龙滩等大型水电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五年投产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到2010年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6亿千瓦,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2010年水电发电量686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6.2%,折合2.3亿吨标准煤,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水电的快速发展为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新增风电装机规模最多的国家,到2010年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3100万千瓦。2010年风电发电量500亿千瓦时。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快速提高,已具备1.5兆瓦以上各个技术类型、多种规格机组和主要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了陆地和海上风电的开发需要。
3.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加快,国内应用市场开始启动
在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的带动下,我国已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制造产业,2010年光伏电池产量占到全球光伏电池市场的50%。在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方面,我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电池效率不断提高,晶硅组件效率达到15%以上,非晶硅组件效率超过8%;多晶硅等上游材料的制约得到缓解,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链。在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和“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动下,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开始启动,规模化应用的格局正在形成。
4.太阳能热利用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太阳能热水器沿市场化道路快速发展,在广大城市和农村建筑应用广泛,“家电下乡”进一步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应用。到2010年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1.68亿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2000万吨标准煤。
5.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综合利用效益显著
生物质发电技术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气技术日益完善,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体燃料开始了规模化利用,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年底,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550万千瓦。2010年沼气利用量约140亿立方米,成型燃料利用量约3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180万吨,生物柴油利用量约50万吨,各类生物质能源利用量合计约2000万吨标准煤。
6.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产业化应用潜力较大
浅层地温能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到2010年年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高温地热发电技术趋于成熟,但高温地热资源有限。中低温地热发电新技术和新应用取得突破,今后发展潜力很大。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波浪能、潮流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取得进展,开发利用工作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010年,水电、风电、生物液体燃料等计入商品能源统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2.55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约占7.9%。2010年,计入沼气、太阳能热利用等尚没有纳入商品能源统计的品种,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2.86亿吨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8.9%。
1.4全球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1.4.1各国政府都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
据2005年8月《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可知,全世界已至少有48个国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政策,其中包括14个发展中国家。2005年至少有32个国家由政府强制施行,其中半数以上从2002年开始施行;至少有32个国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其中一半建立于2003年;还有6个国家于2001年确立了国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至少有30个国家提供了直接资金投入补贴、赠款或折扣优惠。美国大多数的州以及其他至少32个国家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税收激励和减免制度,自1995年以来,超过5.4吉瓦的风电装机惠于美国联邦生产税减免制度。
1.4.2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国际能源署(IEA)在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研究中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1.5新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5.1系统分析方法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依存或相互影响的一组要素,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所构成的集合体。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征:①集合性,系统是可相互区别的各个要素的集合,而且各要素都服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需要。②相关性,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③目的性,人造系统或经过改造的自然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为实现既定的目的,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功能。④层次性,一个整系统是由许多层次的子系统组成,每一层次的子系统又由许多次级子系统组成,系统与子系之间既有纵向的上下关系和横向的平行关系,又有纵横间的交叉关系。系统的总体功能,一般超过各子系统功能的总和。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涉及能源、环境、气候、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着,而是构成多层次的系统,如能源系统、经济系统、技术系统等。人们认识新能源、开发新能源、保护能源、改善生活环境,也构成了一个系统。能源经济系统说明能源利用往往具有关联性,一种新能源的开发会影响其他能源的存在与更新;不同能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对某些新能源采取一定管理措施,可能影响到其他能源的配置效果,因此应当以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分析新能源经济问题。
1.5.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任何
.....
第1章 AutoCAD 2014中文版快速入门
1.1 AutoCAD 2014概述
1.1.1 AutoCAD 2014的行业应用
1.1.2 快速掌握AutoCAD 2014的要领
1.1.3 详解AutoCAD 2014新增功能
1.2 AutoCAD 2014的工作空间
1.2.1 认识工作空间
1.2.2 切换工作空间
1.2.3 修改或创建工作空间
1.2.4 工作空间设置
1.3 AutoCAD 2014的工作界面
1.3.1 标题栏
1.3.2 功能区
1.3.3 菜单栏
1.3.4 工具栏
1.3.5 状态栏
1.3.6 绘图窗口
1.3.7 命令行与文本窗口
1.3.8 快速访问工具栏
1.4 个性定制工作环境
1.4.1 调整光标大小
1.4.2 设置绘图窗口背景颜色
1.4.3 个性定制用户界面
1.4.4 设置工具栏
1.5 图 层 控 制
1.5.1 新建图层
1.5.2 删除图层
1.5.3 设置当前图层
1.5.4 图层控制
1.6 AutoCAD视图的控制
1.6.1 视图缩放
1.6.2 视图平移
1.6.3 使用导航栏
1.6.4 命名视图
1.7 AutoCAD设计中心基础知识
1.7.1 AutoCAD设计中心概述
1.7.2 认识【设计中心】选项板
1.7.3 从设计中心搜索内容并加载到内容区
1.8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1.8.1 浮动显示面板
1.8.2 在设计中心中附着外部参照文件
1.9 课后练习
第2章 AutoCAD 2014基本操作
2.1 创建图纸与管理图纸
2.1.1 新建图纸
2.1.2 保存图纸
2.1.3 打开图纸
2.1.4 加密保存图形文件
2.1.5 使用视口
2.2 设置样板图
2.2.1 保存为样板图
2.2.2 应用保存的样板图
2.3 使用命令
2.3.1 利用命令行
2.3.2 利用菜单栏
2.3.3 利用工具栏来用命令
2.3.4 命令的撤消、重做和放弃
2.4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2.4.1 取消图形文件加密保护
2.4.2 隐藏命令窗口
2.5 课后练习
第3章 设置AutoCAD 2014绘图环境
3.1 设置绘图区域和度量单位
3.1.1 设置绘图区域范围
3.1.2 设置图形度量单位
3.2 设置辅助绘图功能
3.2.1 启用捕捉和栅格模式
3.2.2 启用正交模式
3.2.3 启用对象捕捉
3.2.4 启用极轴追踪
3.2.5 启用对象捕捉追踪
3.3 设置绘图系统配置
3.3.1 设置系统配置
3.3.2 用户系统配置
3.4 AutoCAD中的坐标系
3.4.1 世界坐标系与用户坐标系
3.4.2 坐标的表示方法
3.5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3.5.1 启用动态输入
3.5.2 线宽设置
3.6 课后练习
第4章 绘制基本二维图形
4.1 绘制点
4.1.1 设置点样式
4.1.2 绘制单点
4.1.3 绘制多点
4.1.4 绘制定数等分点
4.1.5 绘制定距等分点
4.2 绘制线
4.2.1 绘制直线
4.2.2 绘制构造线
4.2.3 绘制射线
4.2.4 绘制多线
4.2.5 绘制多段线
4.3 绘制矩形
4.3.1 绘制直角矩形
4.3.2 绘制倒角矩形
4.3.3 绘制圆角矩形
4.4 绘制正多边形
4.4.1 使用边长方式绘制正多边形
4.4.2 使用外切于圆方式绘制正多边形
4.4.3 使用内接于圆方式绘制正多边形
4.5 绘制圆
4.5.1 使用三点方式绘制圆
4.5.2 使用两点方式绘制圆
4.5.3 使用圆心、直径方式绘制圆
4.5.4 使用相切、相切、半径方式绘制圆
4.6 绘制圆弧
4.6.1 使用三点方式绘制圆弧
4.6.2 使用起点、圆心、端点方式绘制圆弧
4.6.3 使用起点、圆心、角度方式绘制圆弧
4.6.4 使用起点、端点、方向方式绘制圆弧
4.7 绘制椭圆和椭圆弧
4.7.1 绘制椭圆
4.7.2 绘制椭圆弧
4.8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4.8.1 绘制洗手池
4.8.2 绘制六角螺母
4.9 课后练习
第5章 编辑二维图形对象
5.1 选择图形对象
5.1.1 选择单个对象
5.1.2 选择多个对象
5.1.3 选择全部图形对象
5.1.4 快速选择图形对象
5.2 创建对象副本
5.2.1 复制图形对象
5.2.2 镜像图形对象
5.3 设置图形对象
5.3.1 拉长图形对象
5.3.2 拉伸图形对象
5.3.3 移动图形对象
5.3.4 缩放图形对象
5.3.5 旋转图形对象
5.3.6 偏移图形对象
5.4 绘制编辑样条曲线
5.4.1 绘制样条曲线
5.4.2 编辑样条曲线
5.5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5.5.1 绘制桌子
5.5.2 绘制花纹图案
5.6 课后练习
第6章 二维图形对象高级设置
6.1 矩形阵列与环形阵列
6.1.1 矩形阵列
6.1.2 环形阵列
6.2 修剪图形与延伸图形
6.2.1 修剪图形对象
6.2.2 延伸图形对象
6.3 分解图形与打断图形
6.3.1 分解图形对象
6.3.2 打断图形对象
6.4 圆角与倒角
6.4.1 圆角图形
6.4.2 倒角图形
6.5 合并图形
6.5.1 合并直线
6.5.2 合并圆弧
6.6 设置夹点
6.6.1 什么是夹点
6.6.2 使用夹点拉伸图形对象
6.6.3 使用夹点移动图形对象
6.6.4 使用夹点缩放图形对象
6.6.5 使用夹点镜像图形对象
6.7 实践案例与上机指导
6.7.1 绘制花朵图案
6.7.2 绘制连环图形
6.8 课后练习
第7章 面域、查询与图案填充
7.1 面域
7.1.1 创建面域
7.1.2 面域布尔运算
7.1.3 从面域中提取数据
7.2 查询
7.2.1 查询距离
7.2.2 查询半径
7.2.3 查询角度
7.2.4 查询面积及周长
7.2.5 查询体积
7.3 填充概述
7.3.1 定义填充图案的边界
7.3.2 添加填充图案和实体填充
7.3.3 选择填充图案
7.3.4 关联填充图案
7.4 使用图案填充
7.4.1 创建无边界的图案填充的技巧
7.4.2 设置与创建渐变色填充
7.5 编辑填充图案
7.5.1 编辑填充参数
7.5.2 区域覆盖
7.6 实践案例与上机指导
7.6.1 绘制地毯
7.6.2 绘制木门
7.7 课后练习
第8章 文字工具与表格工具
8.1 设置文字样式
8.1.1 创建文字样式
8.1.2 修改文字样式
8.2 输入单行文字
8.2.1 创建单行文字
8.2.2 编辑单行文字
8.2.3 设置单行文字的对齐方式
8.3 输入多行文字
8.3.1 创建多行文字
8.3.2 编辑多行文字
8.4 文字工具特殊命令的应用
8.4.1 DDEDIT命令的应用
8.4.2 SCALETEXT命令的应用
8.5 创建表格
8.5.1 新建表格
8.5.2 创建表格样式
8.5.3 向表格中输入文本内容
8.6 编辑表格
8.6.1 添加与删除表格列
8.6.2 添加与删除表格行
8.6.3 调整表格行高
8.6.4 调整表格列宽
8.7 实践案例与上机指导
8.7.1 绘制会签栏
8.7.2 绘制标题栏
8.8 课后练习
第9章 图形的尺寸标注
9.1 创建尺寸标注
9.1.1 尺寸标注的组成元素
9.1.2 尺寸标注规则
9.2 尺寸标注样式
9.2.1 创建尺寸标注样式
9.2.2 修改尺寸标注样式
9.3 基本尺寸标注
9.3.1 线性标注
9.3.2 对齐标注
9.3.3 半径标注
9.3.4 直径标注
9.3.5 角度标注
9.3.6 弧长标注
9.3.7 坐标标注
9.3.8 圆心标记
9.3.9 折弯标注
9.4 快速标注
9.4.1 快速标注
9.4.2 基线标注
9.4.3 连续标注
9.5 编辑标注
9.5.1 编辑尺寸标注
9.5.2 编辑标注文字的位置
9.6 多重引线标注
9.6.1 多重引线标注的组成
9.6.2 创建多重引线标注
9.6.3 添加引线
9.6.4 设置引线样式
9.7 形位公差
9.7.1 形位公差概述
9.7.2 形位公差包容条件
9.7.3 形位公差标注
9.8 约束的应用
9.8.1 使用约束进行设计
9.8.2 创建几何约束
9.8.3 应用标注约束
9.9 实践案例与上机指导
9.9.1 标注零部件尺寸
9.9.2 标注建筑图尺寸
9.10 课后练习
第10章 图块与外部参照
10.1 创建图块
10.1.1 块的定义与特点
10.1.2 创建内部块
10.1.3 创建外部块
10.2 编辑图块
10.2.1 插入块
10.2.2 分解块
10.2.3 删除块
10.3 图块属性
10.3.1 块属性的特点
10.3.2 定义块属性
10.3.3 管理块属性
10.3.4 插入带有属性的块
10.4 应用动态块
10.4.1 动态块概述
10.4.2 动态块中的元素
10.4.3 创建动态块
10.4.4 动态块中的参数
10.4.5 块的重定义
10.5 应用外部参照
10.5.1 外部参照的特点
10.5.2 引用外部参照图形
10.5.3 绑定外部参照图形
10.5.4 裁剪外部参照图形
10.5.5 卸载外部参照图形
10.5.6 在设计中心中附着外部
参照图形
10.5.7 编辑外部参照图形
10.6 光栅图像
10.6.1 光栅图像简介
10.6.2 附着光栅图像
10.6.3 卸载光栅图像
10.6.4 调整亮度、对比度和淡入度
10.7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10.7.1 光栅图像处理
10.7.2 创建机械图块
10.8 课后练习
第11章 三维绘图基础
11.1 视觉样式
11.1.1 什么是视觉样式
11.1.2 设置视觉样式
11.2 三维坐标系基础
11.2.1 创建与管理用户坐标系
11.2.2 重命名与恢复用户坐标系
11.2.3 显示与隐藏坐标系
11.3 三维模型的表现形式
11.3.1 线框模型
11.3.2 表面模型
11.3.3 实体模型
11.4 观察三维模型
11.4.1 设置视点
11.4.2 预设视点
11.4.3 将命名视图置为当前
11.4.4 漫游和飞行
11.5 在三维空间绘制简单对象
11.5.1 绘制线段
11.5.2 绘制射线
11.5.3 绘制构造线
11.5.4 绘制圆环
11.5.5 绘制修订云线
11.5.6 绘制螺旋线
11.5.7 绘制三维多段线
11.6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11.6.1 设置坐标系的显示特性
11.6.2 设置漫游和飞行
11.6.3 使用多个视口查看图形
11.7 课后练习
第12章 绘制三维图形
12.1 三维网格模型
12.1.1 绘制旋转网格
12.1.2 绘制边界网格
12.1.3 绘制直纹网格
12.1.4 绘制平移网格
12.2 创建基本三维实体
12.2.1 绘制长方体
12.2.2 绘制球体
12.2.3 绘制圆柱体
12.2.4 绘制楔体
12.2.5 绘制圆锥体
12.2.6 绘制棱锥体
12.2.7 绘制圆环体
12.3 由二维对象生成三维实体
12.3.1 拉伸
12.3.2 放样
12.3.3 旋转
12.3.4 扫掠
12.4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12.4.1 绘制花瓶
12.4.2 绘制凉亭
12.5 课后练习
第13章 编辑三维图形
13.1 三维图形的操作
13.1.1 镜像
13.1.2 移动
13.1.3 旋转
13.1.4 对齐
13.2 布尔运算
13.2.1 交集运算
13.2.2 差集运算
13.2.3 并集运算
13.3 编辑三维实体的表面
13.3.1 移动面
13.3.2 偏移面
13.3.3 倾斜面
13.3.4 着色面
13.4 编辑实体边
13.4.1 着色边
13.4.2 偏移边
13.4.3 提取边
13.5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13.5.1 绘制办公桌
13.5.2 绘制床
13.6 课后练习
第14章 图形渲染与布局设置
14.1 设置三维图形
14.1.1 消隐图形
14.1.2 改变三维模型曲面轮廓素线
14.1.3 改变实体表面的平滑度
14.2 应用相机
14.2.1 创建相机
14.2.2 使用相机查看图形
14.3 材质与渲染设置
14.3.1 创建材质
14.3.2 应用材质
14.3.3 创建光源
14.3.4 设置渲染环境
14.3.5 创建渲染
14.4 布局管理
14.4.1 模型空间与布局空间
14.4.2 创建布局
14.5 范例应用与上机操作
14.5.1 绘制石头椅子
14.5.2 绘制台阶
14.6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