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更是一个追求新生的社会。<br>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它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它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连绵不断,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典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而兵圣孙武则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br> 骊山烽火灭宗周。在内乱和戎狄入侵的交织打击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挥泪作别镐京,辗转迁都洛邑。从此,周王室开始衰落,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宛如明日黄花,一去不再复返。诸侯兼并、大国争霸、大夫擅权与夷夏斗争阔步登上了历史舞台。<br>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春秋社会大变革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动力自然当首推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br> 早在西周时期冶铁技术即已发明,春秋前期的铁制农具既为文献所记载,也为考古发掘结果所证实。当时铁农具的初步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渐露端倪,无疑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既可以大面积地开垦土地,又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耕作水平,从而使得较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重新组合成为可能。这势必对古老的井田制度产生巨大的瓦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先后采取了承认既存现实的经济措施。如齐国实施“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晋国“作爰田”,改变以往的土地定期分配制度;鲁国推行“初税亩”政策,按占有私有土地的多少征收赋税。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甲兵大足”,晋国可以“作州兵”,鲁国能够“作丘甲”,基本达到了增加赋税和加强军事实力的目的;同时,在客观上也适应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致使私有土地迅速扩大,进一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经济上的变革还带来阶级关系的变化,使部分贵族向新的生产关系代表者方向转化,使处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开始摆脱没有人身自由的处境,整个社会处于分化和重新组合的动荡之中。与此相一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使得武器装备得到改良,军队的构成有了变化,从而使战争规模逐渐扩大,作战样式发生演变。<br> 比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春秋社会变革更为直观的,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云诡波谲。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用《史记·周本纪》的话说,便是“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具体地说,公元前546年“向戌弭兵”一事可以将春秋时代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少数部族的冲突和融合。后一个阶段,其间虽也发生了吴越勃兴,北上争霸等事件,但是,总的说来,“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已进入了尾声,华夷融合基本完成,各国内部的经济、政治变化愈演愈烈。政治格局上,曾先后出现“卿大夫专权”和“陪臣执国命”诸现象,学术文化重心下移,从而为战国时期更剧烈变革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br> 春秋的第一个阶段。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一落千丈,过去那种以天下共主身份同各诸侯国建立起来的统一纽带逐渐解体,中原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和纳贡,周室由于积贫积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国“求赙”、“求金”、“求车”。这种局面反过来更增添了诸侯国对王室的蔑视。<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