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互联网+:从IT到D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499503
  • 作      者:
    阿里研究院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推荐!

阿里研究院发布,“互联网+”国民必读手册
  马云、曾鸣、涂子沛、陈有钢、李纲、侯自强亲笔作序推荐
  金建杭、邬贺铨、杨培芳、姚洋联合推荐
  海报:

/

展开
作者简介
  阿里研究院,这是新经济与新治理研究者的黄金年代。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导向,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方法、视角和工具,研究互联网、大数据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新现象、新规则,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个巨变的大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智库,通过与网商、服务商、平台、用户等之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正在创新性地研究这个时代、全球、国家、产业、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大变迁。一个有望取得大成果、为社会创造大价值的互联网经济研究生态圈,已经初步浮现。成立于2007年4月的阿里研究院,即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研究“土壤”:阿里研究院依托并深深扎根于全球大、具活力的在线商业生态系统——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商物流、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构成的阿里巴巴互联网商业生态圈。
  研究定位:秉承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面向研究者和智库机构,通过数据、技术、案例、理念的分享,成为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智库平台。包括数据开放平台、专家网络与智库平台。
  研究范围:未来研究(如信息经济)、微观层面上的模式创新研究(如C2B模式、未来组织模式)、中观层面上的产业互联网化研究(如电商物流、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宏观层面上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互动研究(如互联网与就业、消费、进出口等)、互联网治理研究(如网规、电商立法)等。
  研究价值:携手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研究者、智库机构,共创、共建、共享关于未来的新理念、新洞见与新规则。
展开
内容介绍
  2015年,“互联网+”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互联网+:从IT到DT》深度解析了“互联网+”的内涵及其与云计算、大数据、新分工网络的关系。世界正从IT走向DT(数据技术)。IT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DT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未来属于DT时代。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IT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完美融合,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从IT到DT》分为升维与变革两个部分,详尽地阐述了“互联网+”行动将以夯实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原有工农商业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指向,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增长开辟新路。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现在是好的时代,也是危险的时刻。因为,互联网传统思维,也不能“+”既得利益。要拥抱“互联网+”,就一定要多倾听创新者的声音,而不能听被改变者的声音。
    ——金建杭(阿里巴巴集团总裁)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O2O是载体,市场是驱动力,实体经济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是主体。《互联网+:从IT到DT》表达了互联网龙头企业对“‘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积极响应和责任,这将激发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并带动实体经济企业后来居上,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到“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中,为我国互联网经济体良好发展生态的构建共同努力。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
  
  
  ★《互联网+:从IT到DT》深刻分析了“互联网+”的概念、内涵、要素、动力,指出“互联网+”的实质就是“推动一个个产业实现互联网化”。书中以无可辩驳的实证研究,详述了互联网使商业、金融、物流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将在传统制造业、农业领域引发的生产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只是一场物理反应,而是一场极其深刻的化学过程。只有通过这场化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转型。
    ——杨培芳(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前理事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从IT到DT》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根据阿里巴巴的实践,对“互联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互联网不再是传统企业的竞争者,而是它们的帮手。这是“互联网+”的真谛。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焦虑”将变成“互联网动力”,成为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互联网+:从IT到DT》:
  第4节互联网+制造:催生中国版工业4.0
  从价值链全流程的角度看,电子商务也是工业4.0的一部分,“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分别是工业4.O的后端和前端。在中国这样一个电子商务和制造业的大国,制造业完全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实现弯道超车。
  “工业4.0”近期成了业界炙手可热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由德国人提出,这源于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深深的危机感——不愿看到互联网时代国家优势能力的丧失,以及对产业数据被外国掌控的担心。很明显看到,德国工业4.0是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的新一轮通信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与之前的IT革命浪潮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从生产制造的角度看,工业4.O实现了广泛的连接,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连接的背后是全流程或全网络数据和信息的流动与共享。其次,从实现的效果看,德国工业4.O是为了实现柔性化生产,甚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负责人克科勒尔指出,全球的生产必须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柔性化,同时保持竞争力,而数字化就提供了最佳条件,使生产线拥有足够的灵活性,不局限于固定生产一种产品,相关信息就存于初产品内,并对机器发出加工指令,比如“周一和周二用不同喷漆”。第三,实现柔性化生产就能做到低成本下的小批量生产,同时周期短、反应快。小批量生产可以减少市场风险,降低资金、库存压力;市场反应快就可以及时把握市场机会,实现更高毛利水平。所以我们看到,德国工业4.0的最终目的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盈利水平,是由市场个性化需求倒逼的“技术改造”,是上下游结合的供应链的视角。
  德国工业4.0主要是通过实现柔性化生产来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就单一产品的生产而言,生产效率并不会有很大提高。同时,德国工业的体量也决定了,德国和整个欧洲的制造能力目前根本不能满足世界的产品需求。满足世界产品需求的中心还是在中国。中国相对德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还是网络消费大国,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结合有可能让中国走出一条不同的工业4.0道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人口-6.5亿网民,但只有48%的互联网普及率,到2020年互联网人口将达10亿,消费潜力很大。电子商务客观上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统一大市场,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2010年就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既然工业4.O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式、柔性化的供应链,那么基于电子商务的大数据优势再加上庞大的制造业资源,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弯道超车。首先,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2014年网络零售达到2.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几万亿商品的交易数据自然沉淀,结合3.6亿多个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电商平台可以低成本地反馈给生产制造端,推动制造业的变革。同时,中国的电商平台正积极向全球拓展。例如,阿里巴巴的“速卖通”(Aliexpress,海外版淘宝)平台已经是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第一大电商平台。每月登录全球速卖通服务器的俄罗斯人近1600万。2014年天猫“双十一”首次面向全球,最终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在地图大屏上被点亮,实现成交。这意味着中国的电商平台可以沉淀、使用全球的消费数据,并为本国制造业所用。虽然亚马逊和eBay也在全球拓展,但美国没有中国这样庞大的消费品和原材料制造业规模。在工业经济时代,以沃尔玛为首的跨国公司利用手中掌握的全球消费者数据,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把控价值链的设计、研发等高利润环节,而让中国、越南、巴西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主导权发生转移,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以中小微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为主,与欧美大型制造业企业相比,其天然就具备柔性化的集体产能,可以保持与市场需求几乎同比例的扩张、收缩,可以较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在互联网时代,连接的低成本使得信息、数据能够快速分享和使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学习、模仿加速,将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转型。例如,在杭州、东莞等服装产业集群,受服装类电商迅猛发展和市场化愈加“小批量、多款式、快速反应”需求的带动,原来的批发市场正在转型为给淘宝店铺提供“网供”的电商园区;越来越多的服装、鞋帽、箱包等生产制造企业开始往柔性化生产、拉动式供应链转型。电子商务就像一张大网,把越来越多的零售、批发、制造企业连接在一起,通过数据协同的方式促进他们整体转型。
  ……
展开
目录
序1  从IT到DT
序2  互联网的“器”与“道”
序3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一切业务数据化
序4  “互联网+”与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
序5  “互联网+”激发传统产业新潜能
序6  互联网+: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篇  升维
第1章  “互联网+”之本质:是连接,更是融合
第1节  “互联网+”的技术背景
第2节  “互联网+”的内涵:不仅仅是信息化
第3节  “互联网+”的进程: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
第4节  “互联网+”的中国意义:新常态的新动力
第2章  “互联网+”之新基础设施:云、网、端
第1节  “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构成:云+网+端
第2节  “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发展态势
第3节  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转向
第3章  “互联网+”之新生产要素:大数据,大财富
第1节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构成:数据资源
第2节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价值:大数据应用前景广阔
第3节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指向:从IT时代到DT时代
第4章  “互联网+”之分工体系:网状实时协同的新景观
第1节  网状实时协同的演化机制:数据驱动流程
第2节  网状实时协同的演化路径:数据的分享/交换
第3节  新分工体系的解剖:以流通领域的变革为例
第4节  新分工体系的全貌:从分工合作到合作分工
第5章  “互联网+”之商业模式:C2B模式的成长与扩散
第1节  个性化:C2B模式的土壤
第2节  先行者的脚步
第3节  C2B模式的机制与特征
第4节  C2B模式:理想还是空想?
第6章  “互联网+”之组织模式:云端制的浮现
第1节  反思:仅仅优化是不够的
第2节  起点:组织变革的底层力量
第3节  真命题:信息时代的组织模式是什么?
第4节  基本隐喻:当组织被理解为生命、网络
第5节  组织结构:云端制
第6节  组织过程:自组织化
第7节  组织边界:开放化
第8节  组织规模:小微化
第9节  个体:专家化与柔性化

第二篇  变革
第7章  互联网+消费者:第一驱动
第1节  消费的新部落时代:从客户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第2节  大数据的消费重组:品牌正在重新定义
第3节  O2O的突破:时间大于空间,生活大于生意
第4节  大聚合:C端力量正式成为商业主角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