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寻道: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十年历程》:
天津,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濒临渤海,“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文化遗产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息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天津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秦汉以后,随着运河漕运和滨海盐业的发展,天津市区聚落开始出现。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明代的天津卫,清代的天津府,随着历史的变迁,天津城市逐渐发展,由军事重镇成长为畿辅名城。到了近代,天津城市功能迅速拓展,经济、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天津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这里曾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白区革命斗争的重要中心、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源地之一、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历史的长河,淘沙沥金。天津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留了一大批美不胜收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存储了一大段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乡愁。这些街区和建筑,凝聚了天津城市沧桑巨变的历史,反映了“南北交融,中西荟萃”多元文化的交融,显示了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独乐寺的雄姿,依稀看到盛唐遗风;天后宫的飞檐,悠然回荡明清余韵;看静园,警醒在不静的年代里,末代皇帝的彷徨与沉沦;读五大道,体会百年前规划理念和今天生活的握手。这些记忆和乡愁,从三岔河口旁的天子渡口出发,顺海河而下,与两岸保留的历史风貌建筑对话,不断叩问六百余年来的城市发展和先人们的生活,对今天、对未来留下无尽的启迪。
这份沉甸甸的遗产,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是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留给天津的一份宝贵财富,是现在乃至今后天津城市建设的独特资源,保护好这批独特的建筑遗产,天津人肩负着历史责任。
历届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在修复唐山地震后的危损房屋时,市政府就启动了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20个世纪90年代出台了五大道地区保护管理规定,并持续开展了街区和建筑的整修工作。2003年,开展了保护建筑遗产的立法工作。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更是将我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条例》实施十年来,天津在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凝聚了专家、志愿者等各方面关心保护事业人们的心血。《问津寻道——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十年历程》,翔实记录了在《条例》指导下,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总结,展示了历史风貌建筑的风采,也记录了保护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今天,天津正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国家自贸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战略机遇期,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持城市特色已经成为天津人民的共识,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关注下,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期待下一个成果丰硕的十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