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52009
  • 作      者:
    何爱平,石莹,赵仁杰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实现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变化、主体行为博弈及相应制度转型和激励结构设计,其价值在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适合经济学、人口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师生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2.孤立经济系统观点,割裂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影响
  美国著名资源经济学家戴利对传统增长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著名的“稳态经济”理论,他也被誉为“可以改变人类生活的当代100位有远见的思想家之一”。戴利指出,传统发展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它的核心理念或前分析观念把经济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因而是可以无限制增长的。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或前分析观念是把宏观经济看作一个更大的、有限的、非增长的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戴利在其《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书中深刻论证了人类经济的演化已经从人造资本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的时代,进入了剩余的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建立了“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转变的理论模型,这就是“作为生态系统的开放子系统的经济”的模型(戴利,2001)。
  在这一模型中,所有的经济系统都是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由于生态系统规模保持不变,而经济系统的规模却在不断增加,戴利认为,目前人类经济的演化已经从人造资本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的时代进到了剩余的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因此,所有经济系统都必须受到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经济系统的运行须臾离不开环境系统的支持,两者之间一直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是传统经济学却把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生态环境以外的封闭系统,很少甚至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只在孤立的经济体系内寻求解释经济增长的最佳答案。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熟视无睹或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片面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生态环境灾变问题,本质上说是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效率低下、废弃物堆弃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等造成的。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经济系统应作为更大的、但有限的而且是非增长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增长理论却假定,环境资源是无穷尽的,环境吸纳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无穷尽的,环境系统根据个人支付意愿原则为经济系统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质与能量。因而,经济不依赖物质的环境,而仅依赖于不断流动的货币收入,而货币收入在理论上可以无穷大。经济学家承认普遍稀缺原理,但认为世界相对人类行动的范围而言足够大,因此,认为在有限环境中的经济增长的后果是不可能发生的。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这种资源将解决世界是有限的这个问题。即技术进步的速率将超过资源和环境净化能力衰竭的速率,世界经济在所能预见的将来,能够持续增长而不会发生任何灾难。因此,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规模生产函数一般不考虑自然和自然资源。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不可能回收利用的,最终,所有的能量都将转化为废热。同样,物质的百分之百回收利用也是不可能的。在每一次循环中,总有一些物质不可避免地损失掉了。因此,美国著名资源经济学家罗根认为,经济过程仅仅是把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低熵)转化为废弃物(高熵)。从熵的角度来说,任何生物的或者经济的行为,其成本总是高于产出,即导致“赤字”。从目前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看,我们留给后代的可能不只是高成本开采的自然资源,而是整个资源环境系统的破坏乃至坍塌。因此,资源环境的问题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成本”问题。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数量不断减少,自然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总体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经济系统所处的自然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变得脆弱,从而使得整个“经济增长、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
  3.物质资本的核算偏重,轻视经济增长的成本代价
  从增长理论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出的长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暗含以下假定:产出就是收益,生产除了消耗投入的要素外,不付出任何代价。这个假定前提是脱离实际的,因为产出不一定是有益的,有些产出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要素既能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又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人为灾害、放大自然灾害的效应等,所有这些都应被看作人们追求经济增长的代价。例如,2004年年底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据世界环境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研究,人类在沿海地带建造度假胜地,掠夺性地开发海洋资源,破坏了海洋植物等自然保护设施,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木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因而,不恰当的人类活动使这次印度洋海啸灾害效应被放大,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的空前灾难。
  增长价值怀疑论的代表人物经济学家米香指出,“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技术进步的相对性等多种因素,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Mishan,1967)。经济增长理论忽视影响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代价,对经济发展成本缺乏全面认识,把产出简单地看作是各种要素投入的结果,这可以说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的共同缺陷。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背景: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
2.1 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
2.2 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反思

第3章 实践背景: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
3.2 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
3.3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

第4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4.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朴素思想
4.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态文明思想
4.3 西方经济学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理论

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5.1 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行为-制度-激励分析框架
5.2 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协调
5.3 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调整
5.4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
5.5 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

第6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状态评价
6.1 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6.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
6.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评价
6.4 结论及建议

第7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利益格局的变化
7.1 利益格局变化的根源:自利性
7.2 利益格局变化的动因:利益冲突性
7.3 利益格局变化的表现:利益差异性
7.4 利益格局的优化:利益协调性

第8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8.1 主体行为博弈的表现:行为特征
8.2 主体行为博弈的过程:博弈模型
8.3 主体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策略调整

第9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分析
9.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变迁
9.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缺陷
9.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

第10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
10.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设计的特殊性
10.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
10.3 我国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设计

第11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11.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11.2 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的内容

第1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12.2 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12.3 生态文明建设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

第13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3.1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环境及面临的问题
13.2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
13.3 西部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3.4 西部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14章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4.1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环境及面临的问题
14.2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评价
14.3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15章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5.1 东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然环境及面临的问题
15.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
15.3 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