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三、无为而治——老子的治国之道 老子生活在无休无止的争霸、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在看破人世间的战乱与杀戮之后,他所向往的是一个充满和谐的理想社会。老子提出圣人的“无为” 之治,意在告诉统治者(侯王)“为无为,则无不治” (3章)的道理。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为‘无为”’是说以“ 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审时度势的作为和努力,仍然要人去“为”的,但他更强调的是:“为而不恃”(2章)、“为而不争”(81章),鼓励人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劝诫人们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凭借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要祛除欲望,按照“无为 ”的原则去做,以顺应百姓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统治者(侯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广大百姓,那么天下就会太平,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要而言之,“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就是无为而循道、无为而修德、无为而真知、无为而察世、无为而贵身、无为而不乱用兵、无为而安民、无为而治国等。这正如王蒙所说:“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智商,是一种理想境界即化境,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得到做得到的。
” 那么,统治者(侯王)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 呢?老子强调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 章)以不刻意而为之心去做事情,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情,以恬淡无味的心态去品味食物。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秉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中,就是要以“ 事无事”的态度去办事。所谓“事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老子特别反感统治者(侯王)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自己的主张。“味无味 ”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做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想品出味道,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以恬淡无味之心,从品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道,这就是“ 味无味”。老子劝诫统治者(侯王)要“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治理国家最好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要少发布政令,少骚扰百姓。如果经常采用繁苛的政令侵扰百姓,那么就不能夺取天下、治理好天下了。
接下来,老子告诉统治者(侯王)运用“无为而治 ”的治国之道的好处是什么:“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作为统治者(侯王),如果能够做到不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胡作非为地瞎折腾,不随意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则老百姓就会自我教化、自觉端正品行、生活自然富足、风气自然淳朴,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天下就会太平。而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让老子痛心疾首,以深深的忧虑和强烈的责任感呼吁统治者(侯王):“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章)爱民治国,能做到自然“无为”吗?其实,早在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公民修修道路而已。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政府要统筹办理的事情太多了,要做到“无为” 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在当今社会,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权力支配生命,处处可以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越来越深度侵蚀到个人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然有其时代的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