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705185
  • 作      者:
    卢中原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卢中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兼职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和中长期发展。


  高世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制度分析、信息化战略、国家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


  程会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已累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作品百余篇,执行总主编国内首套“循环经济研究丛书”;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要课题数十项,获部级奖等多项奖励。研究领域主要为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际在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国际治理等方面的新变化,我国如何审时度势、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书从不同角度对此予以深入解析,并根据长期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判断和建议,包括发展模式、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制度与政策创新等,以期能对世界新变化形势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气候变化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

  (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近年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海啸等让人生畏的灾害天气频繁爆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这些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病菌、病毒等会因此而异常活跃,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进而提高了与此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见,气候变化已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本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中,重要领域包括减贫、普及能源服务、水、粮食等,这些都受气候变化目标的影响。例如普及能源服务,应考虑能源结构尽量减低对环境的污染;水和粮食安全,更依赖于气候条件;减贫似乎直接关联性不大,但若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带来的疾病威胁可能严重威胁到减贫进程。气候变化应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中给予足够重视。

  (二)遏制气候变化重在节能减排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科学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确认整个地球气候正在恶化,原因就在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组织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的100年中,全球地面空气温度平均上升了0.4℃~0.8℃;根据不同的气候情景模拟估计未来100年中,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4℃~5.8℃。国际研究机构DARA 和“气候变化脆弱论坛”发表的最新报告将气候变暖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测算结果是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使世界GDP 每年遭受约1.6%的损失,如果不对此采取措施,未来20 年内该数字将上升至3.2%。而从全球温度升高的贡献百分比看,二氧化碳以 55%的比例占据首位,成为最重要减排对象。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找原因。伴随工业化而形成的工业文明,伦理基础是功利主义,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和财富积累,动力基础是化石能源,生产方式为原料到产品和废弃物的线性模式,消费模式则是占有性、浪费性的高额消费。如果不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人为原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就难以从根本上逆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责任

  (一)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气候变化不是仅由个别国家造成的,产生的影响也不是仅由个别国家承受。由于二氧化碳在全球高度流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要实现对这种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必须推动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庆幸的是,整个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了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积极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行动去减少碳排放。

  (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督定各国减排责任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2009年12月,为了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192个国家的领导人、环境部长及官员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了在此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重视程度堪称历届之最。会议商讨了 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世界的减排之路,并最终达成了《哥本哈根协定》。协定中,各国在“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基础上,就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协定决定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利用碳市场,来降低减排的成本,促进减排措施的实行;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激励,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实行低排放发展战略。

  此外,世界各国均对各自的减排目标做出了承诺,具体情况见表2.2.1及2.2.2所示。欧盟环境委员会副主席表示:欧盟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30%;日本做出较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少 25%碳排放的承诺;美国承诺较2005年减排17%;中国做出较2005年减排40-45%的承诺;印度提出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 20-25%的承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世界的新变化

第一节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3

一、主要经济体增长趋势与前景 ·3

二、区域一体化重塑贸易格局 ·10

三、发达国家投资表现良好 ·1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共性挑战·17

一、气候变化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 ·17

二、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责任 ·18

三、应对气候变化仍需凝聚共识 ·23

第三节国际治理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26

一、全球化继续深入,呈现新特点 ·26

二、国际治理协调难度加大 ·29

三、国际经济治理架构面临调整和重塑 ·31

第四节世界新变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34

一、世界新变化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34

二、世界新变化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35

三、我国应对世界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37

第二章 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第一节中国发展新阶段·42

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总体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42

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多元化和权利意识提高 ·47

三、同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 ·50

第二节资源能源问题矛盾突出·55

一、资源消费增速放缓,但消耗规模仍庞大 ·55

二、产品自给能力显著增强,但资源对外依存度加大 ·58

三、能源结构趋势向好,但深度调整面临瓶颈 ·60

四、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62

五、城乡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城乡用能水平不平衡 ·63

第三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66

一、水污染严重,质量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 ·66

二、复合型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容量已接近上限 ·71

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巨大,环境损害风险加大 ·73

四、土壤退化与污染并存,耕地资源质量堪忧 ·76

五、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79

第四节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中国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81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2

二、“环境就是民生” ·84

三、坚持绿色发展 ·85

四、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6

第三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演进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92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92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92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93

第二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实践成效与挑战·96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 ·96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与实践成效 ·99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18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的互动·121

一、世界之于中国:发达国家“吃一堑”应成为中国的“长一智” ·122

二、中国之于世界:中国以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世界举足轻重 ·125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资源国情分析·128

一、资源国情概述 ·128

二、矿产资源基础 ·129

三、水资源基础 ·130

四、土地资源基础 ·132

五、森林资源基础 ·133

六、草地资源基础 ·135

第二节资源开发利用·136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 ·136

二、土地开发利用 ·139

三、能源开发利用 ·140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42

第三节资源保护·144

一、资源保护的界定 ·144

二、资源保护构成要素 ·146

三、资源保护实践 ·147

第四节资源节约·150

一、资源节约的含义、意义以及运行条件 ·150

二、资源效率及其测度 ·151

三、资源节约潜力及其测度 ·152

四、资源节约阻力来源 ·154

五、重点关注资源节约要求与难度的资源种类差异性 ·155

第五节资源贸易·158

一、我国资源贸易的发展历程 ·158

二、我国开展资源贸易的主要风险 ·160

三、我国开展资源贸易的策略分析 ·163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70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170

二、环境监管体制不断优化 ·175

三、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178

第二节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6

一、环境监管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治水平较低  ·186

二、环境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合理,环境监管难以有效执行 ·187

三、地方政府缺乏严格环境监管的动力,且基层环境监管力量薄弱·188

四、环境监管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不力 ·189

五、环境信息公开不够,社会监督水平较低·190

第三节中国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191

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 ·191

二、水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 ·202

第四节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8

一、加快修订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法治化水平 ·208

二、理顺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监管体系 ·208

三、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9

四、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拓展和完善公众监督渠道 ·209

五、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监管问责制度,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工作,对环境监管实施严格问责 ·210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14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214

二、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217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22

第二节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27

一、生态文明将引领人类社会迈进更高的文明程度 ·227

二、生态文明实践将解决我国复杂严峻的现实问题 ·228

三、生态文明推动我国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沿 ·229

第三节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31

一、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231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架构 ·233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38

第七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进入到重大调整时期·246

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理论 ·246

二、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51

三、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进入到重大调整时期 ·257

第二节技术变革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要机遇·259

一、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深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期 ·259

二、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技术创新趋于活跃 ·262

三、全球技术变革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历史性机遇 ·264

第三节加快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270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70

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275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278

第八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283

一、区域格局不断优化,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形成·283

二、区域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284

三、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圈·286

四、区域一体化程度加强,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287

第二节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288

一、不同地区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新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288

二、资源和要素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很普遍 ·290

三、各地经济布局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不匹配,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 ·290

四、区域规划的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难以有效体现国家意图和战略 ·291

五、区域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足,法律地位不明确,呈现“九龙治水”的状态·292

第三节我国未来的区域增长格局和区域政策的方向·293

一、影响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演变的客观条件·294

二、我国未来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总体趋势 ·298

三、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区域政策调整的根本依据 ·300

第四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304

一、促进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304

二、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305

第九章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我国以往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多元途径与动力机制·315

一、我国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315

二、我国城镇化的多元途径 ·317

三、我国以往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320

第二节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与矛盾·323

一、劳动力流动、配置和人力资本提升的制约 ·323

二、土地制度扭曲引发的土地低效利用与社会矛盾·327

三、地方融资的可持续性面临多重压力 ·330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与生态问题愈来愈严重·333

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336

一、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337

二、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使用,保障农村土地改革中农民利益最大化 ·339

三、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多层次、多样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340

四、优化布局,依托大城市推进城市化,依托县城推进农村城镇化·342

五、推动城镇化向绿色发展转型 ·344

六、纠正地方政府的认识偏差,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346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创新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制度和政策创新·350

一、新发展范式需要新的制度和政策 ·350

二、制度和政策创新首先需要克服传统认识误区 ·352

三、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354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机遇·355

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复兴的重大机遇 ·355

二、理解可持续发展需要新视角·356

三、可持续发展的新背景 ·359

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361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障碍·363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63

二、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面临的突出障碍·365

第四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368

一、有待完成的改革 ·368

二、若干具体的政策创新 ·3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