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509543
  • 作      者:
    王颖,豆志杰,程子轩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是多个相关项目的汇总研究成果。书中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了吉林省城镇化绿色发展模式,关注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梳理了绿色城镇化的内涵、核心、模式、内容以及绿色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了吉林省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总结了中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建设经验;提出了绿色体制改革推动、绿色法律规划驱动、绿色产业体系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拉动等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推进策略和保障机制。《吉林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资料翔实,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对吉林省以及相邻或类似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可供相关决策部门和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综合性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2.1.2 绿色城镇化的特征
  1.绿色城镇化是要走产业为支撑的发展道路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总体。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断进步的产业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但也有其共性、客观性和必然性。它不仅在量上表现出扩张或收缩,同时在质上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镇化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富国还是贫域,其体制如何,都已经实现或最终将走向高度城镇化。城镇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产业演进的历史基本吻合。
  (1)农业是城镇化最基础的推动力
  城镇化就是变落后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过程。城镇化总是优先在那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兴盛起来。农业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一方面是农业剩余贡献。随着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生产效率提高而产生农产品富余、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些富余的劳动力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产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欲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2)另一方面,是市场贡献。随着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对生产投入品和高档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扩大,城市生产得以持续进行,城镇化动力不断加强。
  (2)工业是城镇化最核心的拉动力
  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实践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工业化不断深化。从演进次序和动力机制看,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动力。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引致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是专业化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存在。即生产要素的流动,经济活动的聚集,技术、制度、社会的创新,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促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发展。例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规模扩张。通过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集中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推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拉动力
  第三产业是一种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弹性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城镇化发展的贡献较大。发达国家的数据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与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与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目的增多不同,第三产业带来的是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生产性配套服务和生活性配套服务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就业机会,从而保证在工业化过程加深的情况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显著。同时,第三产业通过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此外,第三产业通过其较高的就业弹性推动城镇化发展。
  一般来讲,产业结构变迁与城镇化互动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为标志的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反过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又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一定时期内,城镇化是通过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地区结构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基础,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实现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须在其赖以发生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而城镇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赖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只有城镇化才能使生产要素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顺畅,才能把体制等外生变量对产业发展的阻碍作用降低到最低,从而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以经济的协调增长为基础,协调增长引起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需的条件和手段。
  2.绿色城镇化是走以提高内在质量为目标的发展道路
  绿色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全新发展理念,而且还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必须要有长远战略眼光,从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的培养上着手,走全民绿色城镇化有意识自觉的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的根本之路,选准绿色城镇化理念培养的着力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目标宗旨理念,即从人们的需求出发,明确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既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也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和提高人们自身素质的城镇化。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1.1.2 我国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1.3 “三化三动”战略引领吉林经济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人地关系理论
1.3.3 城市复合生态理论
1.3.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绿色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2.1 绿色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2.1.1 绿色城镇化的定义
2.1.2 绿色城镇化的特征
2.1.3 绿色城镇化涉及的关键性问题
2.2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2.1 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绿色城镇化为核心
2.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2.2.3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动力保障
2.2.4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同步推进
2.2.5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3 推进绿色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3.1 绿色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国情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2.3.2 绿色城镇化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任务
2.3.3 绿色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实现途径
2.3.4 绿色城镇化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第3章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
3.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3.2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3.2.1 城镇化水平提高
3.2.2 城镇化速度放慢
3.2.3 城镇人口规模结构不合理
3.2.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
3.3 吉林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3.3.1 城镇化质量不高、协调性差,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低
3.3.2 小城镇聚集效益和规模效应提高缓慢
3.3.3 城镇人口省际迁移呈“净迁出”状态
3.3.4 产业和体制支撑能力较弱
3.4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3.4.1 新型城镇化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4.2 城镇化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第4章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4.1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4.1.1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
4.1.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资源短缺并存
4.1.3 林草地及湿地退化严重,质量和功能下降
4.1.4 环境质量不高,局部区域呈恶化趋势
4.1.5 农业面源污染扩大
4.1.6 能源消费总体状况堪忧
4.2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4.2.1 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能力不足
4.2.2 结构性环境污染突出
4.2.3 生态环境建设缺乏必要技术支撑
4.2.4 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4.2.5 环境吸纳能力相对较小
4.2.6 思想观念陈旧,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第5章 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5.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识别
5.1.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涵
5.1.2 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
5.1.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的耦合关系
5.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型选择
5.2.1 系统协调及其定量度量
5.2.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型
5.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4 研究方法与判别准则
5.3 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果与结论
5.3.1 吉林省城镇化系统评价结果
5.3.2 吉林省生态环境系统评价结果
5.3.3 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判别

第6章 中外不同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6.1 英、德、法政府调控下的城镇化及其经验借鉴
6.1.1 英、德、法政府调控下的城镇化及其特征
6.1.2 英、德、法城镇化经验
6.2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城镇化及其经验
6.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城镇化及其特征
6.2.2 美国城镇化经验
6.3 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及其经验借鉴
6.3.1 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及其特征
6.3.2 日本城镇化经验
6.4 我国各地城镇化模式探索
6.4.1 张家界旅游经济带动型城镇化模式
6.4.2 寿光农业产业驱动型城镇化模式
6.4.3 成都的统筹城乡模式
6.4.4 温州的城乡基层治理模式
6.5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吉林省的启示
6.5.1 加快职能和角色的转变
6.5.2 尊重基本经济规律、因地制宜
6.5.3 合理控制城镇化速度
6.5.4 走生态型、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第7章 吉林省城镇化绿色发展模式探索
7.1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7.1.1 绿色体制改革推动模式
7.1.2 绿色法律规划驱动模式
7.1.3 绿色产业体系引导模式
7.1.4 绿色生活方式拉动模式
7.2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推进策略
7.2.1 强化政府对城镇化的规划领导
7.2.2 大力发展“两型”产业
7.2.3 创新城市建设与能源可持续消费模式
7.2.4 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7.3 吉林省绿色城镇化保障机制
7.3.1 设计全方位的绿色城镇化政策保障体系
7.3.2 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全方位机制创新
7.3.3 促进形成绿色城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机制
7.3.4 用现代技术为绿色城镇化提供全面支撑
7.3.5 重视绿色城镇化专业和配套人才培养

第8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