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创新与融合》:
二、文化记忆的价值追寻
真实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认定,是对记忆的确认。在此,国家记忆会由于国家利益和政党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部分信息进行遮蔽,但历史事件却会因为曾经发生过,而留存于民间记忆之中,一旦有了合适的契机,就会实现记忆的闪现,从不同个体的角度,去审视那段历史,并对其进行新的价值确认。
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大迁徙,在国家记忆上记录的是为维护国家利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而经过时代的不断积淀之后,这种代价甚至变成了一种信念、一种荣誉,而被我们铭记。如果作为一个过程去审视,不难发现这一迁徙的历史的价值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所替代,甚至为我们所遗忘。在如今的读图时代,《南渡北归》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恰恰在于它将残存的民间记忆缝合在一起,让我们走进了那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经历者的世界,这一历史的价值也变成了一种经历的反思与认同。我们过去一直仰视的大师们,也在不同角度的注视下,从符号世界中走出,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我们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交流。距离的消解、鲜活的个性,使他们变得更加真实,并因此还原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社会对于这些信息的关注,正源于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家记忆对它们的遮蔽。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符号,成为一种辉煌。这种辉煌最后被定位在了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这些完成国家记忆价值认定的名字上。我们不否认这些历史的光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他们都带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教诲。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深深地体现在一个个联大人的身上。在西南联大的故地有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800多名走上抗日战场学生的姓名,这也许成了国家散去硝烟后的唯一记忆,因为他们中间哪些人为了国家战死沙场,生存者又都有哪些去向,都已经被遗忘。但是,黄维(外文系,1942年在随中国远征军行动中殉国)、崔明川(机械系,1943年在美国接受飞行训练时,不幸失事殉职)、朱谌(物理系,1944年在随中国远征军作战中殉国)、戴荣钜(地质系,1944年6月在长沙与敌机作战中殉国)、王文(机械系,1944年8月在衡阳与敌机作战中殉国)、李嘉禾(物理系,1944年在美国接受飞行训练时,不幸失事殉职)、吴若冲(外文系,1944年在随中国远征军作战中殉国)、曾仪(历史系,1944年在随中国远征军作战中殉国)、吴坚(航空系,1945年在陕西与敌机作战中殉国)、缪弘(外文系,1945年在反攻桂林作战中殉国,不满19岁)……这些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其伟大的付出,残存在民间记忆中。这些一心为国的学子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洒下了一腔热血,国家记忆中应该留下他们的身影,而不是仅仅保存在那些为我们所遗忘的档案材料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