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创新与融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节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02,Innovation & convergen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18236
  • 作      者:
    胡智锋,张承志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智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现任国务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并入选中组部首批哲学社科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国家人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有《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张承志,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创新与融合》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的成果汇集。本届年会与论坛,确定了“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理念与路径”的主题,《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创新与融合》分为“电视节目与文化创新”“媒介融合与新媒体”和“传媒艺术研究”三大板块,论述忠告影视文化软实力的创新理念与融合样态。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创新与融合》:
  二、文化记忆的价值追寻
  真实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认定,是对记忆的确认。在此,国家记忆会由于国家利益和政党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部分信息进行遮蔽,但历史事件却会因为曾经发生过,而留存于民间记忆之中,一旦有了合适的契机,就会实现记忆的闪现,从不同个体的角度,去审视那段历史,并对其进行新的价值确认。
  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大迁徙,在国家记忆上记录的是为维护国家利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而经过时代的不断积淀之后,这种代价甚至变成了一种信念、一种荣誉,而被我们铭记。如果作为一个过程去审视,不难发现这一迁徙的历史的价值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所替代,甚至为我们所遗忘。在如今的读图时代,《南渡北归》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恰恰在于它将残存的民间记忆缝合在一起,让我们走进了那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经历者的世界,这一历史的价值也变成了一种经历的反思与认同。我们过去一直仰视的大师们,也在不同角度的注视下,从符号世界中走出,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我们进行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交流。距离的消解、鲜活的个性,使他们变得更加真实,并因此还原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社会对于这些信息的关注,正源于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家记忆对它们的遮蔽。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符号,成为一种辉煌。这种辉煌最后被定位在了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这些完成国家记忆价值认定的名字上。我们不否认这些历史的光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他们都带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教诲。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深深地体现在一个个联大人的身上。在西南联大的故地有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800多名走上抗日战场学生的姓名,这也许成了国家散去硝烟后的唯一记忆,因为他们中间哪些人为了国家战死沙场,生存者又都有哪些去向,都已经被遗忘。但是,黄维(外文系,1942年在随中国远征军行动中殉国)、崔明川(机械系,1943年在美国接受飞行训练时,不幸失事殉职)、朱谌(物理系,1944年在随中国远征军作战中殉国)、戴荣钜(地质系,1944年6月在长沙与敌机作战中殉国)、王文(机械系,1944年8月在衡阳与敌机作战中殉国)、李嘉禾(物理系,1944年在美国接受飞行训练时,不幸失事殉职)、吴若冲(外文系,1944年在随中国远征军作战中殉国)、曾仪(历史系,1944年在随中国远征军作战中殉国)、吴坚(航空系,1945年在陕西与敌机作战中殉国)、缪弘(外文系,1945年在反攻桂林作战中殉国,不满19岁)……这些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其伟大的付出,残存在民间记忆中。这些一心为国的学子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洒下了一腔热血,国家记忆中应该留下他们的身影,而不是仅仅保存在那些为我们所遗忘的档案材料中。
  ……
展开
目录
电视传媒创新与价值观弘扬
论电视娱乐的文化生产——基于智性与感性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欧阳宏生
论媒体融合时代中国纪录片产业链建构的新动力 张红军
文化复兴中记忆的分离·融合·苏醒 郝朴宁 郝乐
超越电视: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内容生产 张国涛
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许爱珠
物质化时代的“青春形象”——当代电视青春剧的批判性思考 曾一果 朱壹
作为空间产品的电视节目 谭天 覃晴
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马梅 夏琪 卞修涛
论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创新 吴竞样孙宜君
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多元化塑造及传播 武新宏
历史洪流与当下财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取向 何晓燕
“全球在地化”时代电视艺术的建构与传播——以2014年“北京春晚”为例 盖琪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存困境及原因分析 曾兰平
电视节目模式本体特征与发展策略的再认识 孙良斌杨尚鸿 白璐
内容为王,文化为根:浅析文化竞技类真人秀成功之道 张盼
中国纪录片的文化选择:“伦理美学”艺术探析 张欣
电视作为艺术:电视理论三次争议 周清平

媒介融合与新媒体
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制作前史及启示 李 幸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转型探析 周建青
浅论手机游戏设计中道德渗透的可行性机制 陈月华 程冰樱
视频新闻发展与文化权力结构的嬗变 张爱凤
对卫星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的泰国中文教育节目的思考 郭艳梅
简论媒介导向视野中的影视剧营销传播活动类型冯丙奇 王杰 杨婷婷 王登丰
国产动画品牌塑造的动向研究 张宏
转折与跨越:中国广播电视的当下变革与未来转向 王珏殷
日本电视节目模板产业的发展与著作权保护 陈笑春 周斯韵
地方影视公司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为例 侯婧

传媒艺术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研创提升与发展设想初探——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 姚国强 曾笑呜 王博
贡布里希的视觉图像观及其反思 杨向荣 袁刘呖
传媒艺术的界定、特征与研究初探 刘俊
论新媒体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生成机制 黄灿 祁林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传媒艺术视觉形态梳理 吴向阳
关于我国传媒艺术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周建新 邵岩
论城市大屏传媒艺术特征及场景趋势 吴雁
能力与责任:论中国传媒艺术的文化自觉 郝娴贞
论高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与情商培养 林莉 王炜
在教育中提升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 杜玲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