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
四、关于“家园”的生态史
近年来,“家园”一词被政府、学术界、媒体等愈来愈广泛地使用,意为适合人们长期劳作生息和文明发展的地方,既指人的身体得以栖息的场所,也涵盖人的精神得以安宁,思想、文化得以发生和传承的空间。《现代汉语字典》将“家园”与“家乡”等同①,可见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与人文内容。今人理解的家园具有更宽泛的意义,它不一定是某人出生或成长的家乡,但可能每个人的意识中都存在着一块可称为“家园”的乐土,那里寄放着人地和谐与美好生活的梦想。总之,大众层面的“家园”是一个美好祥和的词汇。从学术层面上看,在当前人类面临种种生态危机的情况下,重新阐述传统家园的涵义,探寻各种自然一人文环境所孕育的美好家园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2010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明确地将“科学建设中华民族未来的家园”作为主要目标。该通知的“序言”指出:“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其第一章的标题是《规划背景——认识我们变化着的家园》,文中表达了对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生态脆弱的深刻忧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一家家工厂不断涌现,一条条公路纵横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我们的家园发生了深刻变化。”①基于此,文件提出了科学认识和了解我们家园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特征的迫切任务:“首先要了解我们这片家园的自然状况,认识已经发生的变化以及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说,我国政府已经把“人类家园”的深切关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这也成为学术研究者“究自然与人文之变”的动力。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先人们在营建家园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生存条件,对水系、土壤、气候、动植物等资源加以智慧地利用,经过世代的积累形成了宝贵的“地方经验”,正是应当科学地加以阐述的重大问题②。法国学者安德烈·朗加内将地球变成人类家园的过程称为“最动人的人类史”,则与历史地理学者对家园生态的关怀不谋而合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