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吉共有6个儿子,比起上一辈人,他们的生存压力减轻了许多。次子曾辅臣,号辅庭,娶蒋氏为妻。曾辅臣分得家产后,依然不改勤俭劳作的家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仅55五岁的曾辅臣留下独子曾竞希撒手西去。
先辈的言传身教使曾竞希从小就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作风。年少时他曾在陈氏宗祠读书,每年正月上学的时候,父亲都会给他100文银子作为零用钱。但是,等到5月学堂放假,他竟然能省下99文交还给父亲。
除了节俭,曾竞希的身上还有着农民的忠厚。他三四十岁时,家里来了一位四川游客,双方志趣相投,很快就结拜为兄弟。这位四川客自此寄居在曾家,一住就是十几年,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俗话说“久寄他乡思归离”,这一天,四川客突然对曾竞希说要回家乡去,曾竞希听罢苦苦挽留。客人只好安慰他说:“贤弟不要难过,我离家多年,回去看看,不久就会回来的。”曾竞希一脸不舍地说:“自古道‘少莫人广,老莫入川’,四川路遥山险,你如今已年届半百,回到老家,怎么还能出得来?”客人却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会回来!”但四川客自此一去不返,音讯全无。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也就是曾家迁入白杨坪的第四个冬天,这天晚上,68岁的曾竞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条巨鳞从天而降,先在厅堂左右盘旋,随即又进入内屋环绕一番。老人惊悸之余醒来,正独自琢磨此梦的吉凶,忽听家人敲门报喜,说孙媳妇生了个男孩。曾竞希急忙把儿孙召集过来,联系自己刚才所做的梦,深信不疑地对大家说:“此乃祥兆,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我曾氏的门庭,你们要给我好生看护!”
这个男婴,就是曾国藩。他的出世,为曾家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尤其是他的祖父——时年37岁的曾玉屏更是喜出望外。
曾玉屏共字星冈,生有三子,长子便是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字竹亭)。由于次子早年夭折,三子曾骥云又未曾生育男丁,因此,自从儿媳有了身孕后,曾玉屏就希望是个男孩。所以,当儿子曾麟书兴冲冲地告诉他生了个男孩时,曾玉屏顿觉喜从天降,当即决定大宴宾客。
当时,在曾氏家族中,曾玉屏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是为曾氏中兴及曾国藩兄弟的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人物,他对曾国藩一生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在曾国藩的身上,无论是早年求学交友,还是以后几十年的仕宦生涯,都可以找到类似“隔代遗传”的佐证。曾国藩在晚年所写的《大界墓表》中,对祖父的思想言论、威仪气概、行事做派和持家准则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给兄弟们的书信中,也一再提到祖父的威仪风度,并对此赞赏不已。
曾玉屏少年时期秉受家训,勤奋好学,但长大后由于家境逐渐宽裕,沾染了不少坏习气。他有书不读,整天沉湎于嬉戏游玩,经常骑着高头大马在湘潭街上与那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因此,家族长辈都很瞧不起他,讥笑他轻浮浅薄,甚至断言他总有一天会把家产败光。直到35岁那年,曾玉屏偶然听到了这些指责与预言,才突然深感不安。
从内心来讲,曾玉屏也不希望曾氏家族几代人的辛苦努力毁在自己手上。他反躬自省,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彻底改掉了游手好闲的恶习,开始起早贪黑勤于农作,而且一生都没有再懒惰过。
湘乡地处丘陵地带,自古就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这里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在自家的山丘上修造梯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曾国藩后来回忆说,祖父曾玉屏35岁那年,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像瓦片一样,为此,祖父曾玉屏开凿石山,开垦荒地,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