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洞悉敏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64528
  • 作      者:
    (美)Sondra Ashmore,(美)Kristin Runyan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内业内敏捷专家唤醒者滕振宇(Daniel)作序力荐
《Scrum精髓:敏捷转型指南》译者姜信宝审校
录有11位先去实践者发人深思的访谈
对比不同的敏捷方法,包括:Scrum、看板(Kanban)、极限编程(XP)、水晶(Crystal)、特性驱动开发(FDD)、精益(Lean),以及DSDM
展开
作者简介

  Sondra Ashmore 博士,是一名专注于财富500 强企业的IT 主管。她在产品管理、项目管理及IT 新产品开发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她拥有伦斯勒理工学院技术通信和管理硕士学位,以及爱荷华州立大学人机交互专业硕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是软件开发流程,包括瀑布方法和敏捷方法。她还致力于优化用户体验的探索。在2012 年,她被Business Record 评选为“Forty under 40”的商业领袖之一。同年,她因在IBM 工作时的业务创新及出色的领导力荣获爱荷华技术联盟颁发的女性创新奖。Sondra 被认证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项目管理学会敏捷专业人士(PMI-ACP),她还是斯坦福认证的项目经理(SCPM)。


  Kristin Runyan
,是一位产品交付专家,工作于爱荷华州的Des Moines 公司。她专注于产品管理、敏捷教练和培训,以及领导力培养。她被认证为Scrum master(CSM)、Scrum 产品负责人(CSPO)、务实营销产品经理(Pragmatic Marketing Product Manager)以及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她还在2011 年荣获了爱荷华州技术联盟颁发的女性创新奖。Kristin 在德州基督大学获得研究生学位,在圣路易斯大学获得MBA 学位。她是一位活跃的博主,她的博客地址是www.runyanconsulting.com,她的Twitter 是@KristinRunyan。Kristin 与丈夫、两个女儿以及一只拉布拉多犬快乐地生活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


  黄喆,2005年12月,硕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嵌入式重点实验室。2005年12月至今,从事软件研发工作,先后就职于华为、GE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就职于GE,担任软件产品负责人,同时担任部门内部的敏捷教练。

展开
内容介绍

  《洞悉敏捷》客观全面地介绍了全球正在使用的各种敏捷方法的价值、原则、架构、过程和适用场景,包括敏捷方法和瀑布式方法的对比;Scrum、Kanban、XP、Crystal、FDD、Lean、DSDM 等各个敏捷方法之间的对比,需求搜集、规划、评估、跟踪、报告、测试、集成;超越IT 领域的敏捷思想,必需跨越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基于学术研究及亲身经历,通过逼真用例、实际案例以及对先驱实践者发人深思的采访,作者将众多复杂的概念融会贯通,对不同敏捷实践中的关键概念进行了清晰地阐述。

  无论你是何角色,也无论你经验如何,《洞悉敏捷》都会为你已经或是即将开启的敏捷之旅打好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评
随着敏捷方法和实践在中国的普及,近来有一些观点认为“敏捷已经过时了”、“敏捷没啥可谈的了”等等,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敏捷在中国的实践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当朗朗上口的敏捷宣言已经成为研发团队的习惯动作之后,如何“更敏捷”成为大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很高兴看到《洞悉敏捷》中文版发布,其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敏捷实践和技巧,并提供了案例分析,让我们有机会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敏捷的深层次实践方法。
——InfoQ中国总编辑崔康

作为软件工程师,我们是幸运的。软件赋予了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用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世界的能力。一个世界五百强公司搞的大型建设项目,肯定是无法由个人去完成的;然而,一个大型软件工程,却可以被两三个人在两个礼拜内实现。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Agile 方法,是几代软件开发者们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它不只是对团队有用。学会它、善用它,其实更是你个人的福祉。它会带给你强大的力量,让你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一个人的军队。虽万千人吾往矣!
——资深软件工程师 Gary Zhang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敏捷入门书,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让读者迅速体系化掌握敏捷的各种概念、方法与实践,了解如何跟自己的项目相结合、如何在组织内落地。每章结尾还精心设计了对一到两位敏捷大师的访谈,譬如Bob 大叔、Mike Cohn、Scott Ambler、Lyssa Adkins、Alistair Cockburn等业界敏捷专家,内容非常精彩。”
——《敏捷无敌》作者、《敏捷开发一千零一夜》主编王立杰

常被一些敏捷的初学者问到“有没有一本书可以使我对敏捷的各种实践和方法有个大概的了解呢?”,而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敏捷博大精深,需要慢慢体会和学习”。虽然说得不错,但我却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本“浓缩”的敏捷丛书,帮助大家快速入门。《洞悉敏捷》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本书全面介绍了敏捷的各个领域,对各种实践方法进行了说明和比较,并把对多位业界大牛的采访收录其中。阅读本书,不仅使初学者可以一窥敏捷的全貌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而且让有经验的实践者能对敏捷有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软件工匠和敏捷教练姚若舟

自2001 年敏捷宣言缔造以来,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中国IT 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不敏捷就意味着落后挨打。然而在市场上少见一本囊括了敏捷开发方法全部基础的入门书籍。中国大学和研究生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里,已经开始逐渐引入敏捷开发作为现代软件工程方法的课程,但缺乏一本很好的教材能够囊括基本的方法、
实践和案例。对于企业里刚接触敏捷的工程师和管理层,阅读本书也是踏入敏捷世界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精益看板国际认证讲师,曾任微软过程改进经理王明兰


推荐序一
从2001 年2 月17 位签署人在盐湖城雪鸟滑雪场共同推出“敏捷宣言”,从而标志着敏捷方法的诞生开始到15 年后,敏捷方法已经变成了软件开发的主流开发方式。甚至已经不限于软件开发,有数据表明,敏捷方法已经开始从最早的类似于人事系统(注:克莱斯勒的C3 项目是极限编程的源头),工资系统,互联网软件到传统的核武器系统,编译器,操作系统,实时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系统等。在中国,我们也见到或者帮助大型医疗设备研发团队,石油天然气行业设备研发团队,军工科研向敏捷开发方式转型。
15 年来,随着敏捷方法越来越流行,敏捷方法家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从最初的Scrum, 极限编程,水晶,DSDM,有发展出了看板、精益以及众多敏捷小工具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接触敏捷。这些组织不可避免遇到了林林总总的挑战,比如,
 如何让这些组织了解敏捷方法的关系与区别,从而更好的选择敏捷药方?
 敏捷方法的背后蕴含的企业文化如何?
 如何支持传统组织以及传统组织里的各种角色向敏捷工作方式转变?
 除了教科书上的敏捷,还有那些有用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 敏捷组织里面的各种角色以及他们的职责有哪些?
 不同敏捷方法中最通用的部分有哪些?
 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多敏捷?
针对这面这些棘手的问题,您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启发。
如果您想迅速的了解敏捷方法的概况,并能够快速上手,这本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

唤醒者滕振宇
2015 年•夏

推荐序二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市面上有关敏捷软件开发(下文简称敏捷)的书已经很多了,为什么选择要看这本书呢?这本书非常全面地介绍了敏捷下的各种方法,包括Scrum、看板、极限编程、水晶开发方法、特性驱动开发、精益软件开发以及动态系统开发方法。并且还深入地介绍了每种方法所涉及的团队角色。书中每章最后都会对一名敏捷大牛进行采访,比如Robert C Martin,Alistair
Cockburn,Mike Cohn 等。本书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在最后一章,专门介绍了IT 之外的敏捷是什么样子的。
敏捷有这么多方法,那么在开始采用某个方法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敏捷?
为什么要进行敏捷软件开发
敏捷起源于2001 年,有17 位轻量型软件开发的大牛,一起聚集在雪鸟滑雪胜地,最后形成了敏捷宣言和敏捷原则。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组织在进行敏捷的尝试,也有很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组织要进行敏捷转型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软件开发的本质。软件开发,从根本上来看,是把客户(或用户)的脑袋中的想法,转换成可以工作的软件。这一过程就决定了软件开发的本质是学习与反馈的过程。也就是说,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是要学习,不断地学习。为了能够真正理解客户(或用户)脑子当中的想法,我们需要不断(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去和客户(或用户)沟
通,了解他的行为,学习他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只在软件开发前期和后期与客户(或用户)沟通。除了不断学习,软件开发的第二步是反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反馈是必需的。在与客户(或用户)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带着可工作的软件去和客户(或用户)学习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他们真正的反馈。基于客户(或用户)的反馈,我们再进行调整从而响应变化。因此软件开发的本质就是不断学习和持续反馈。
“新产品开发的规则在发生改变。许多公司已经发现,高质量、低成本和差异化已经很难超越当今市场白热化的竞争。超越市场需要的是速度与灵活性。”为了赢得市场,我们需要足够快的速度和灵活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客户(或用户)的想法(需求),并且持续获得客户(或用户)的反馈。而敏捷可以完美得符合软件开发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什么是敏捷。
什么是敏捷
敏捷就是尽早频繁的交付商业价值。具体展开来讲,敏捷是一种带有固定时间盒的迭代增量式软件开发方法。迭代(iterative),指的是需要重构已做的工作(即要改设计)。而增量(Incremental),指的是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新功能(不改原来的设计)。固定时间盒,可以使团队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一些产出,从而可以持续获得客户(或用户)的反馈。因此,敏捷天生就是为软件开发而生的,它和软件开发的本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想要强调的一点是,敏捷不是一种状态,不是说我们到达了某个状态或者地方就代表我们敏捷了。敏捷更像是在路上,我们一直朝着敏捷的方向前进,不断学习与持续反馈。

中国敏捷社区的主要推动者姜信宝
2015 年•夏
展开
精彩书摘
译者序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焦油坑”项目的软件工程师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当然只是一种调侃,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软件工程师生涯绝对是圆满的。从事软件工作多年来,加班和项目延期一直是那挥之不去的痛。需求的不断变化,每次集成验证都有“惊喜”,大量的缺陷直到项目后期才暴露出来……每次和同事们“战斗”至深夜才离开公司,我都会不停地问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寻寻觅觅的探索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滕振宇的CSM课程,当我开始了解了敏捷,那一刻犹如闪电划破夜空,真是有一种“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感觉。多年来的亲身经验告诉我,敏捷这条道路是对的!它让我对未来的软件开发之路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斗志。也正是带着这份希冀,我和我的团队踏上了属于我们的敏捷之旅,而我们这一启程便没有再停下来。两年来我们的敏捷实践从单个团队、小项目中的试点,扩大到整个部门、大项目中的推广,有力地证明了敏捷方法的有效性。敏捷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需求,响应需求的变化,项目的可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让身处其中的每位同事都工作的更加开心了。
在享受了敏捷给我们团队带来的收获时,另一份新的希冀也在我的心中渐渐涌动起来:那就是可以让更多的软件从业人员系统的了解敏捷,进而摆脱“焦油坑”项目的魔咒。而《洞悉敏捷》正是这样一本书。
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主流的敏捷方法,包括:Scrum、看板、极限编程(XP)、水晶、特性驱动开发(FDD)、精益软件开发以及DSDM等。这非常有助于初学者系统的了解敏捷,为后续的实践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时,它还提供了目前市面上敏捷相关书籍所不具备的独特视角,那就是在角色、需求、计划、跟踪等维度上横向的对这些主流的敏捷方法进行了客观的比较。这种横向的比较有利于让读者对每种具体的方法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甚至还可能进而激发出一些适合于具体项目的新颖实践。从这方面来讲,即使是有一定经验的敏捷实践者也会从本书中受益良多。本书的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囊括了十篇对敏捷先驱者的深度采访,其中不乏像Bob大叔或是Mike Cohn这样的业界大牛。你想了解敏捷宣言起草的幕后故事?或是业界先驱对敏捷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相信这些采访绝对会令你眼前一亮。
有人说作者对待自己的著作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倍感珍惜。而译者又何尝不是呢?翻译工作不仅辛苦,同时也是一个良心活儿。为了保证能将本书的内容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读者,译者本人自是不敢放松。对于本书涉及的众多敏捷方法,均参考了已有的翻译著作,结合敏捷实践的经验,力求保证翻译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同时,来自敏捷社区小伙伴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感谢的是姜信宝(Bob),他是资深的敏捷教练,同时也是《Scrum精髓》一书的译者。他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校,并提出了很多专业的建议。尤其是在Scrum方面。我非常佩服他对专业知识的严谨态度和深入的理解。另外,要感谢的是谢钊和杜伟忠。他们热情的对本书进行了初审,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谢钊,还在Trello上为本书的翻译建立了任务板,为大家在一起协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有要感谢的人是滕振宇、姚若舟、张博超和柴峰,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本书的翻译,但我所在的团队有幸得到了他们的深入指导。借此机会加深了我对很多敏捷实践的理解,进而大大提升了本书的翻译质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太太张燕芳。是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令我最终完成了这份有富有意义的工作。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敏捷之路上的同行者,让我们一起携手迈入敏捷软件开发的新时代!
黄喆
2015年•夏
展开
目录

第1章 敏捷软件开发的历史及价值观 1
软件开发方法的缘起 1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的兴起 2
敏捷宣言 3
开曼设计公司 6
结论 6
总结 7
参访Robert Martin(Bob大叔) 7
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 10
复习题 11
复习1 11
复习2 11
第2章 敏捷型组织文化的注意事项 12
什么是组织文化,以及为什么重要? 13
团队成员的视角 13
差别在哪? 13
成功 18
失败/风险 21
经理的视角 23
有什么不同? 23
成功 25
失败/风险 27
执行官的视角 29
差别在哪? 29
成功 32
失败/风险 34
结论 36
总结 36
采访Scott Ambler 38
参考资料及扩展阅读 39
复习题 40
复习1 40
复习2 41
复习3 41
复习4 41
第3章 理解不同类型的敏捷 42
极限编程(XP) 43
频繁发布,短周期开发 43
结对编程 45
定期构建,集成测试以及快速反馈 46
Scrum 46
特性驱动开发 48
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49
精益软件开发 51
看板方法 52
水晶方法族 53
认证 55
开曼设计公司所实施的工具和技术 56
结论 57
总结 57
采访Alistair Cockburn 58
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 60
复习题 61
复习1 61
复习2 61
第4章 介绍不同的角色 62
深入学习Scrum中的角色 62
产品负责人 63
Scrum Master 67
团队 72
鸡和猪的故事 76
角色实例 77
扩展的团队成员 81
其他方法中的角色 82
项目发起人 83
需求收集人员 83
项目经理 83
团队教练 84
架构师或技术主管 84
开发团队 85
文档和培训 86
敏捷教练 86
看板 86
角色的实例 86
初创公司 87
中型公司 87
大型跨国公司 88
结论 90
总结 90
对Roman Pichler的采访 92
采访Lyssa Adkins 94
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 95
复习题 97
复习 1 97
复习 2 97
复习 3 98
复习 4 98
第5章 收集和记录需求的新方法 99
老的收集需求的形式 100
Scrum中的敏捷需求 100
用户故事的格式 101
史诗 103
验收标准 105
编写用户故事的最佳实践 106
对其他方法的补充和思考 110
回顾Scrum中的需求和用户故事有助于我们对比的理解
其他的方法。 110
极限编程 110
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110
对需求的增强 111
引入用户角色 111
人机交互(HCI)和易用性 112
商业价值 113
从用户故事到可交付的产品 114
发布管理 115
特性管理―市场/销售 VS 开发 115
客户定制代码 116
沟通 117
分享愿景 117
内部路线图和外部路线图 119
精益产品开发和最简可行产品(MVP) 121
结论 123
总结 123
采访Ellen Gottesdiener和Mary Gorman 125
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 128
复习题 130
习题1 130
复习题2 130
复习题3 130
复习题4 130
第6章 梳理和计划 131
产品待办事项列表(Scrum和XP) 132
特性驱动开发(FDD) 133
为故事排优先级 134
基于价值的排序 134
价值流图 135
莫斯科规则(MoSCoW) 135
Kano模型 136
估算 137
工作量水平(LOF)或T恤尺码法 137
理想时间(天或小时) 137
小时数 138
故事点 138
团队参与 139
Scrum:产品待办事项列表梳理会议 141
额外的输入 142
Scrum:Sprint计划会议 146
输入 146
计划会议 146
输出 147
鸡与猪的典故 147
极限编程:XP计划游戏 148
遗留代码的维护 149
在Sprint中预留时间 149
为维护分配一个团队 149
兵分两路 149
项目三角约束 150
看板 151
结论 151
总结 152
采访Mike Cohn 153
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 155
复习题 157
复习1 157
复习2 157
复习3 158
复习4 158
第7章 测试、质量和集成 159
质量 159
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160
测试驱动的开发(单元测试) 161
重构代码 162
一个TDD和重构的例子 163
更复杂的测试用例 170
手动、自动或用户测试 177
结论 181
总结 181
采访Tim Ottinger 182
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 185
复习题 186
复习1 186
复习 2 186
第8章 跟踪和报告 187
看板 188
看板 189
在制品(WIP)限额 189
跟踪 192
极限编程(XP) 192
燃图 192
信息辐射器 196
特性驱动开发(FDD)的停车场工具 197
其它流程图 198
跟踪质量 198
会议或仪式 200
每日立会 200
Sprint评审或演示 202
回顾会议 203
衡量敏捷的成功 204
结论 205
总结 205
采访Kent McDonald 207
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 208
复习题 210
复习1 210
复习2 210
复习3 210
复习4 210
第9章 延伸到IT之外的敏捷 212
软件开发之外的产品 213
客户协作 213
响应变化 216
可工作软件 218
个体与交互 220
敏捷的与市场对话 220
特性管理 221
有限的受众 222
持续增强 222
其它部门中的敏捷 222
广泛使用的工具 223
敏捷营销 224
结论 227
总结 227
采访Travis Arnold 229
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 230
复习题 232
复习1 232
复习2 232
复习3 233
复习4 233
附录 John Deere公司案例研究 234
术语表 241
索引     2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