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大学》讲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814278
  • 作      者:
    史幼波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史幼波,知名诗人、作家、媒体人,中华传统文化研修和传播者,曾任四川龙江国学书院第二任院长,《国学读本》杂志首任主编、成都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柬埔寨西哈莫尼国王大学慧能禅学院教授,现担任广东东莞慧韬书院院长、广东六祖寺禅文化大学堂导师、台湾百丈山力行佛学院教授、深圳弘略慧通咨询管理公司特聘专家。
  曾出版前沿生活类和传统文化类专著多种,包括《素食主义》、《天造四川》、《红尘禅仙》、《大香格里拉洋人秘史》、《菊花诗酒——中国古代隐士的那些事》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修与传播;近年来则立足所创建之传统书院,系统讲授以孔、孟、老、庄、禅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国学经典;同时应邀到全国各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知名寺庙等场所,作了大量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演讲。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大学>讲记》是史幼波老师对《大学》的精细阐释,由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大学》历来被称为“大人君子”之学,其提出的三纲、七证、八目,是历代儒门圣贤内修外用的无上法宝。
  现代人学修《大学》的目的和意义,首先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精神的皈依处。我们精神的皈依处在哪里?就在《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精神,皈依到生而为人的天赋德性之中。“明德”,就是天赋于人的光明德性,这是我们学习一切圣贤学说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外示为“亲民”,以“至善”为目标,从而开出修身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伟业。

展开
精彩书摘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里面,一个企业能够满足自己员工的什么需要呢?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只要这个企业不倒,只要这个企业经营得不错,员工肯定有一个稳定的收收入,这个需要是没有问题的,一个正常运转的企业是能够满足员工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个,安全的需要,也不是很难,企业自己有一套制度作为保证,社会也有一套社会制度来保证。现在只要你在单位上、企业里就会有保险,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都能够满足我们对安全的需要。
  我们说需要层次的理论,它下面两个需要是最基本的、物质的,上面的两个需要是精神的、高级的,中间这个“归属需要”就比较复杂。
  过去的国营单位,像我们的父辈,一生都在为单位奉献,奉献完了以后,退休、离休,单位也一直在“管”着,发放一笔不错的退休金,这就是有所“归属”。但现在就未必,现在的很多企业能办多久也说不清楚,社会保险的制度也未必是很健全,下岗职工的心里更是没着没落。但是,这一切的归属感,都还属于一个基本物质方面的需要,这种归属感也是普通的、世俗层面的需要。真正人的归属感是从哪里来?是从精神中来的。人要有更高的精神需要才行。我们经常说,要回归精神家园,我们对人的精神家园都有一种渴求,这种渴望、渴求就是精神的归属,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能够给人的是世俗的归属感,但是精神的归属感就很难给予。很多人在上班的时候,成天忙忙碌碌很充实,一旦退休下来后,很快就出现了“退休综合征”,出现很多问题。前几年的这样功那样功,乃至于邪教流行,很多人信了这个东西,他也是因为自身的归属感,严格地说是精神的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空缺让邪教钻了空子。精神的归属感确实是一个企业无法给予的。
  一个人对自尊的需要,从外在的需要看,企业也可以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提拔,提到中层管理或上层领导岗位,这是可以的。这些进入企业中层或上层的职工受到了企业成员的尊重,但是,这种尊重也还是一种世俗的尊重,严格来说,内心的尊严并没有建立起来。我的一些在单位上班的朋友,他们就经常在下面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我们的局长算什么?他能当局长就是靠着“关系”硬,或者说家里有钱,打点得多,等等。看起来他高高在上很有尊严,但他在别人的心目中未必有尊严。这也是一个现实,现在的企业、单位,很难给予人的内心以尊严感、自尊感。
  那么,自我实现的要求就更高了。不要说一个企业员工了,一个企业的老板,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也未必有“自我实现”的感觉。如果有的话,当然就很了不起。我们看,为什么有些老板发了大财,腰缠万贯,但他精神非常不满足,非要到“红灯区”去灯红酒绿一番,填补内心的空虚。这就说明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是物质、财富、权力这些东西能够满足的,它一定是精神意义的。
  在我们谈到的五个层次的需要里面,中间的那个“情感归属”的层次,它在五个层次里面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它是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分界线,是物质满足和精神需求的分界线。一个人活得好不好?他生命的自我感觉良不良好?从他的归属感上就体现得非常充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归属感,那么他就会沦落为低级需要的渴求者,他也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如此而已。处于这样需要层面的人,他随时都会担惊受怕,生活会很糟糕。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归属感、安全感的企业,首先它不是一个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安心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在自己位置上的满足感和尊严感。
  怎样帮助一个企业,让企业员工找到并满足其归属的需要呢?这个,我们的国学就大有可为了。国学的出发点与上面所讲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相对照,在对人的内心帮助上,它是处在哪个层次呢?那么,我要告诉大家,国学的起点,它就是解决人的归属问题;而国学的终点,则是让每一个人最终得以自我实现,从而满足自己生而为人的最高需求。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国学与现代人的需要
“要命”的学问?
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哪儿来的邪火?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读好《大学》,享受人生
长盛不衰“三家店”
四部——皇家图书馆的归类
粮食店、药店、杂货店
慢泡细品学国学
第二讲、《大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大学,是大人的学问
古人的小学课程
成人之后,还要成大人
如何是大人境界?
人人皆成大人,个个吉无不利
《大学》纵览
《大学》经文
《大学》里头有什么道?
传统中的“道”和“器”
大学之道乃是大道
“大学之道”的总纲
修己治人与自度度人
“知止”是两个招式
“入定”才有力量
“静”是成功者的气质
“安”是一种境界
功夫到家,能虑能得
循序渐进,就能得道
“八目”是因果的推演
修身是根本
第三讲、从“明明德”中认识我们的精神
中国上古史的基本线索
《尚书》的变迁
古代帝王的“明明德”
“自明”与“自性三宝”
精神中的“体相用”
认识精神的本体:“我”是谁?
时间和空间都在心上起作用
传统中的精神现象学
精神之妙“用”
让混沌之心光明起来
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
第四讲、从日日新到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日日新
行行出状元,人人可自新
止于至善,停留在最好的地方
从社会关系中确定最佳位置
领导与下属
父慈子孝,人性之基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至善境界的人格魅力
第五讲、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
孔夫子的司法观
本末倒置,乱象丛生
知其所止知根本
朱熹补充的“格物致知”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王阳明怎样格物?
格物,致良知
人为啥要骗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
好德如好色
慎独才是真功夫
头顶三尺有神明
第六讲、正心修身与情绪管理学
回顾,从格物到诚意
正心修身,由内而外的修炼
盲龟浮木,人身难得
“身见”是个大麻烦
正心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致中和,正心的根本方法
心常在焉,做个有心人
末后一着的功夫
不被情绪牵着鼻子
第七讲、古代齐家之道的窍门
知行合一,内明外用
凤姐管家与张公百忍
修身的五大障碍
不要被情绪偏见所蒙蔽
国之不祥者有三
盲目崇拜带来的灾难
同情心不可泛滥
人不可无傲骨
历史上两个骄傲的人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人心自古就没有变过
第八讲、古代宗法制度的伦理基础
心性修养,八字总纲
从齐家到治国
不孝不足以为人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用慈爱维系社会大家庭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君王是古人最大的榜样
动物世界与人类社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国同构的传统宗法制度
第九讲、大人君子的最高目标(上)
从治国到平天下
天下九州的治理原则
人间正道,推己及人
殷鉴不远,得民心者得天下
国家要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舍本逐末,后果很严重
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天命无常,道善则得之
人之贤者,国之瑰宝
秦穆公的用人之道
亲贤者,远小人
第十讲、大人君子的最高目标(下)
生财大道,开源节流
横财可不好消受
两种截然相反的财富观
利者,义之和也
孟献子的财富理念
盛衰兴废的历史教训
天下国家,以义为利
补充:关于《大学》之“七证”
“七证”下手在“知止”
修定的具体方法
真得定方可明明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