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至6月,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随后对英国本土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欧洲战局的急剧逆转,促使日本更加急切地要征服中国。日本随即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攻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日军的压力下,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出现了动摇妥协倾向。为振奋全国的抗战精神,遏制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妥协危险,也为打破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实施一次大规模攻势作战。
此次八路军的大规模攻势,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在这些地区,驻有日军3个师团的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和骑兵旅团的各一部,总兵力约20万人,另有伪军约15万人。参战的八路军有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在此阶段,晋察冀军区和第129师各部对正太铁路全线发起突袭,猛烈攻击沿线的日军据点和井陉煤矿。同时,八路军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和晋西北主要公路展开大破击。而冀南、冀东、冀中和太岳等华北其他地区的八路军和游击队,也对各自当面的日军交通线展开广泛的破击战。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在此阶段,晋察冀军区部队发起涞(源)灵(丘)战役,连续攻克日军数十处据点。第129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相继攻克了多处据点和榆社县城。第120师各部再次对同蒲铁路展开大破击,使同蒲铁路北段交通又一次陷入瘫痪。第三阶段:1940年10月上旬至1941年1月24日。日军遭到连续两次大规模攻击后,遂调集重兵反扑。1940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第129师各部转入反“扫荡”作战,迫使反扑的日军撤回原据点。11月17日至12月5日,太岳军区八路军连续在官滩、龙佛寺等10余次战斗中重创来犯日军,迫使日军撤出太岳区。在此阶段,日军还对晋察冀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起反扑。至1941年1月,晋察冀军民粉碎了日军对平西、北岳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晋西北八路军也将日军全部逼回至原驻地。
据八路军总部统计,至1940年12月5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缴获枪械5942支(挺)、各种火炮53门、骡马1510匹等大量军用物资,摧毁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车站37个、桥梁213座、隧道11个、铁轨21.7万余根、枕木154.9万余根、电线杆10.9万余根,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解放煤矿工友10120人、铁路工友2055人。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在井陉煤矿战斗的硝烟中,曾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看望和关照,还附上一封信,一并辗转交给日方,展现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40年后,当年被救的小姑娘美穗子,还重返中国,专程向聂荣臻、向中国人民表示感谢。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1940年,聂荣臻(右)照看从百团大战的战火硝烟中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80年,美穗子重返中国,向聂荣臻致谢。
百团大战是在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极度嚣张、全国抗战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行动。在军事上,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并迫使日军不得不进一步从正面战场抽兵对付敌后抗战力量,从而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政治上,百团大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抑制了国民党内对日妥协的倾向,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