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顾客参与 共创价值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1713429
  • 作      者:
    武文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共同创造价值视角下,消费者作为操纵性资源加入到价值创造系统,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实现共同创造价值。企业则注重如何通过支持消费者流程、设计消费者体验环境、增进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管理共同创造价值活动,从而实现消费者和企业为己方和对方共同创造价值的目标。企业与消费者的角色变化和共同创造价值模式的形成,为消费者参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背景,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消费者的参与行为及其对企业和消费者自身形成的影响。《顾客参与 共创价值》的研究正是建立在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背景之下的。《顾客参与 共创价值》主要研究在共同创造价值的视角下,顾客参与行为对顾客满意和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即消费者通过参与行为,在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创造顾客价值,进而对顾客满意和顾客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顾客参与 共创价值》:
  共同创造价值是一个前沿的研究领域,目前对共同创造价值的研究处于理论探索时期,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企业视角的共同创造价值研究,如顾客与企业共同生产、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或服务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创新能力等的影响,少有以顾客为主线研究顾客参与顾客价值共同创造对顾客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文化下,顾客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价值共同创造的现象日益增多,企业也开始关注顾客的共同创造价值行为,谋求与顾客在互动中共同实现和创造双方的利益。企业应该清楚的是,顾客之所以愿意参与、与企业形成互动,背后一定存在利益动机和价值诉求,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在参与活动中与企业共同为顾客自己创造了哪些价值,这些价值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只有揭示了顾客行为背后的这个“黑箱”,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搭建顾客参与和共同创造价值的舞台,提出对顾客有意义的“价值主张”以及提供实现“价值主张”的互动情境和体验事件,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顾客有效参与到价值共同创造中来,在共同创造价值过程中努力实现顾客价值的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战略模式。
  围绕此目的,本研究以顾客为研究视角,探索顾客的参与行为对共同创造顾客价值进而对顾客满意和顾客购后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5.2所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第一节 顾客参与的研究综述
一、顾客参与的界定
二、顾客参与的研究路径
第二节 顾客价值综述
一、顾客价值的界定
二、顾客价值的维度
第三节 顾客满意综述
一、顾客满意的内涵
二、顾客满意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述

第三章 价值与价值创造
第一节 价值
一、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与价值决定
二、哲学研究中的价值
三、市场营销学中的价值
第二节 价值创造
一、价值创造的标准
二、价值创造方式的演变
三、传统价值创造模式与共同创造价值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共同创造价值
一、共同创造价值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二、早期的共同创造价值思想
三、共同创造价值理论的形成
四、共同创造价值的概念辨析
五、共同创造价值的研究现状

第四章 消费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的理论基础及机制
第一节 消费者角色的变化
一、消费者角色及其变化
二、消费者角色变化对企业营销战略的影响
第二节 消费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创造顾客价值的特征
二、消费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消费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的机制
一、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
二、基于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

第五章 研究框架及理论假设
第一节 顾客参与的界定及维度的确定
一、共同创造价值视角下顾客参与的界定
二、共同创造价值视角下顾客参与的新特点
三、顾客参与维度的确定
第二节 共创顾客价值及其维度的确定
一、共同创造价值视角下的顾客价值
二、共同创造顾客价值的维度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理论假设
一、研究框架
二、理论假设的推演

第六章 测量量表的形成及数据收集
第一节 研究行业及样本对象的选取
一、选取研究行业的特征
二、研究行业及样本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测量量表的设计
一、深度访谈
二、测量量表的初步形成
三、预测试
第三节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的收集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样本的统计特征

第七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模型路径分析与讨论
二、中介效应检验
三、调节效应的检验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贡献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管理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