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野史记:修订版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0441
  • 作      者:
    杨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早,祖籍苏北,生于川南,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编有“话题”年度系列(《话题2005》至《话题2013》)、《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其微博、公共微信,都有几十万的粉丝数量。他经常出入媒体宣传活动,被多家出版单位邀请为年度图书评选的嘉宾,多次上电视评论节目,如《锵锵三人行》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野史记》、《说史记》为杨早撰写的“新史记”系列的前两种,系列主题为“重述与改写”,以另类视角对近代历史文本作细节化的呈现。
  《野史记(修订版)》主要写作方式是“掌故新闻化”,用贴近生活,夹叙夹议的方式将近代掌故里的旧事轶闻带入当下,读者的焦点会更多接近于“讲述神话的年代”而非“神话讲述的年代”;
  总之,这些“重述与改写”,都在于让历史与传奇,借由新的写法,活泼灵动起来,转化为当代人的叙事与阅读资源。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坚持“信而有征”的资料方式,即首先保证文章的出处,纵非信史,亦有凭借,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中看出历史是如何在传说中播散与变化的,包括《野史记》副题为“传说中的近代中国”,而作者基于当代生活经验与间接文本知识的“私心揣度”的加入,是为“回到现场”提供最大可能的生动观照。
  可以说,这个系列是对历史描述的一次有益尝试。每篇文章轻松可读,但几乎无一字、无一事无来历,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支撑。
展开
精彩书评
  ★近年,尤其是辛亥年,关于近代史的大众写作越来越多。但编辑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这类大众历史类写作还是多偏于通史,希望能对近代中国有一个统观式的了解。这类书其实从出版的角度讲,无论是写法还是装帧设计,模仿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的痕迹很明显。杨早对于片断掌故的经营、笔端的活泼、叙事中的特写能力,这类书都不好与之相比较。另外如《明朝那些事儿》式的游戏笔墨,在史家的层面上,杨早这样的写作又显得比较严肃或者高级了。
  ——卫纯
展开
精彩书摘
  那个逃席的人
  北京宣武门外,现在最有名的当然是SOGO,成天吸引无数红男绿女。跨过宽阔的宣外大街,路南的小胡同一条条找过去,问问街口那个卖烤白薯的,达智桥在哪儿?不知道?那个卖糖炒栗子的呢?什么?这儿就是达智桥胡同!那……那个什么呢,在哪儿,远吗?不远不远,这儿不就是嘛,就剩下这个了。
  就剩下一块牌子了。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椒山祠。牌子嵌在一个杂货铺的门脸南侧,远远望去犹如爱国卫生运动的标语。后面的屋子,是老屋,可是低矮得不像话,断不是风云际会的松筠庵。
  我不懂,为什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的不是松筠庵,而是杨椒山祠。没错,杨继盛是明末人,但是把松筠庵定为杨椒山祠,不过是乾隆晚年的事。有清一代,小胡同里的这栋房子不断被人提及、描述、追忆,不是因为杨椒山,只能是因为松筠庵。
  有许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这里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那座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清贵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
  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的耳朵。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二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集会,草定了一份长达一万八千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卅六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不过,面对松筠庵,我想起的是另一桩往事。那还是国运正盛的乾隆朝,权相和珅的生日在即,他向每一个在京的翰林都发了请帖——和珅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个草包。作为一个满洲贵族,他居然能够科第出身,实在不易,《儿女英雄传》里的安骥安公子也不过如此。不过翰林们不卖他的帐,他们约定当日在松筠庵聚会,谁也不准去赴和中堂的寿筵。
  到那日,松筠庵冠盖如云,翰林们果然都到齐了。吃了一半,突然有一位庶吉士说肚子疼,匆匆离席,紧跟着直奔和府。和珅见着这位唯一来贺的太史公,表情几乎可以用感激涕零来形容,亲迎亲送不算,还回赠了许多礼品。
  之后,这位名叫阮元的翰林公就青云直上,外放,升转,没多少年就成了封疆大吏。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出资在广州设立了一座学海堂,大大提升了岭南的读书风气。有人说,如果没有学海堂,根本不会有后来的万木草堂,当然也就没有康圣人之流。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离开了松筠庵,千万只蝴蝶挤挤拥拥地又回到了这里。如果庵后的松树有知,它记得的东西,一定要比我们了解的多得多。
  现代启示录
  我知道,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多年,众所周知。可是它总能不期然地浮现于脑海,让我愿意将它再讲一遍。
  同治某年的某一天,武昌城里的文武官员,乘轿的乘轿,骑马的骑马,熙熙攘攘地奔波在大街上,人流涌向总督衙门。原来前两日,湖广总督官文发出请帖,说今天是“宪太太”的寿辰,例规县级以上官员都须盛装到贺。这位官文官制军,和后来的南皮张之洞张香帅不同,旗人子弟,好的是漂亮体面,江汉大小上百位当差的,谁敢不把家底儿穿在身上?但见补服鲜亮,帽顶闪烁,朝珠铿锵,喝道声连连,马啼声哒哒,好不闹猛。
  百官齐集辕门,挨次递上手版,请总督大人安,祝宪太太福寿双全!以湖北藩台为首,正准备躬身入觐,队伍前列,突然起了一阵骚动。少顷,只见藩台大人挣红了脸,捏着簇新的手版,怒冲冲地自人群中挤出来,边走边嚷:“咱们是朝廷命官,他把咱们当什么了?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走!走!”
  哗然。互相打听:他这是跟谁?大喜的日子,成何体统?确切的消息很快从前列滚了过来。敢情今儿个不是制军太太的寿辰,只不过是三姨太太的生日!轰的一声,刚才是开水,现在成了油锅。大伙儿也顾不得次序,一径揪住辕门口的中军,索还手版。他官文宠妾灭妻,咱们不能替他长这个脸!还来还来,什么时候小老婆也做起生日来了?国家名器有这么滥用的吗?
  手版基本上要回来了,可是走的人不多。巡抚大人还没到,很多人想等着看他的反应——也许是等着看笑话。抚台大人可是平发逆的名将,一定咽不了旗人官文的这口气。每个人都有点受辱的感觉,也许抚台能给他们挽回点儿面子:他可有专折奏事的特权!
  抚台的轿子来了……手版递进去了……别吵吵……里面叫请……抚台进去了!他是不是还没听说今日是给小老婆祝寿?谁告诉一声去呀!要去你去,我又不是什么红道台,犯不上掺和!
  抚台进去了就没有再出来。而且,据跟来的戈什哈说,抚台知道制军是为姨太太做生日。文武官员面面相觑,半晌,一个个灰溜溜地将手版交回中军。正好制军传令:谢诸位大人到贺,小妾生日,不敢劳动,一律挡驾。这些官员又灰溜溜地上轿,上马,回家。
  没几日,湖北官场上盛传:官制台的姨太太,拜了胡抚台的老太太为干娘,见了抚台,一口一个大哥,喊得那叫一个甜。散辕后的饭局中,就有人愤愤不平:胡中丞一代儒将,恁地没骨气!一旁却有老于世故的点了一句:朝廷正在防汉人,不敷衍好旗下同僚,怎能施展手脚?
  果然,自此以后,凡是抚台的主张,没有被制台驳回的,就算有什么阻梗,胡抚台让老太太跟干妹妹说说,过一夜,没有不成事的。
  在史称“同治中兴”的这一时期,名将辈出,能吏无算,但要说满汉大员间最无掣肘的,当数湖北,一己主张推行最力的,也得数这位湖南人,胡林翼。曾国藩很感慨地说,胡林翼之难为,在于晓经权之变,而又节行无亏。
  记得李敖常说,正人君子之所以屡屡输给奸佞小人,是因为太清高,不屑于用低下手段。最近看李敖上蔡康永的访谈节目。蔡康永问刚动完前列腺手术、还戴着尿布的李敖:“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读你的书,只是在电视上认识你,你怎么办?”
  “所以我拼命上电视。”李敖瘫在椅子上,极快地答。
  翁某今日洗脚
  翁同龢是哪里人?这个好记,清末有一副巧联流传甚广:“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骂李鸿章,下联斥翁同龢。所以出过两代帝师的翁家是钱谦益的同乡,江苏常熟。
  翁同龢因为得罪了西太后,被赶回老家。在当时这不算丢脸,还可以美其名曰“养望林下”。他也着实过得不寂寞,皇上方当盛年,等到太后百年,他这个老师说一声“起复”,还不照样入他的军机?还许当个领班大臣。所以门前照样车水马龙,倒好象翁大人并未革职,是回乡省亲,小住数月。
  翁同龢是晚清大书家之一,每天总要写上十余幅字,以消日遣怀。但是他很少答应别人的求字,亲朋好友,求十回也未必到手一张半张。就连顶头父母官,常熟朱知县,翁同龢也懒得敷衍,随他百计请托,片纸不入公门。不怕县官,就怕现管,一个革职的乡绅,还这么NB?朱知县恨得咬牙切齿,一点办法没有。
  造化小儿看得有趣,手指轻轻一拨,时更势易。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京中消息一天一个花样,最后是上谕到:奉懿旨,翁同龢荐引匪人,有“康有为才胜臣十倍”之语,着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朱知县一跤跌到青云里,从此每天前往翁府,召集翁家所有奴仆,一一询问:中堂今天干嘛啦?上午?下午?晚间?夜里?吃了啥?见了谁?言谈间可有大不敬的地方?必把翁家上下折腾个底儿掉。
  翁同龢这个气呀,可他是清流领袖,一代大儒,总不能跟这种庸吏当面翻脸。也罢,你不是奉旨管束我的一举一动吗?老臣领旨,豁出贴补家人几双鞋钱,与我每隔几个时辰,往知县衙门送一封小札,上写:翁某欲往后院走动,请老父台核示。或是:翁某家中饭熟,将进食,请老父母巡视。再不就是:翁某午睡片刻已醒,现坐于厅上与客略谈,请老父母详察。
  最后一封书信,内容是:翁某今日洗足,请老父台驾临看管。翁老爷子也写出神气来了,两页八行,写得飘洒自得,夭矫不群。
  第二天果然清静了。翁同龢捻髯微笑,姜还是老的辣。过得两日,突然有人急急来报:朱知县将中堂大人请看管洗足的信函,用白绫裱成合锦条幅,挂在县衙花厅,逢人便夸,说古人有“争座位帖”,今有中堂的“洗足帖”,大可辉映古今,合为双璧云云。现在合县士绅都知道中堂大人请知县来看自己洗脚。
  翁同龢的老脸红没红?不知道。反正他要求收回这幅书法作品。朱知县这个SB,居然收了他一屏一对,就把信还给翁家。不用说了,什么也不用说了,这幅本可成为书法史文化史经典作品的书法,肯定被老翁烧了……朱生,你知不知道,翁中堂的对联、屏风,京师琉璃厂有不少卖的?
  补记:突然想到前几年关于鲁迅日记中“濯足”是否代指性交的争议,嘿嘿,脚,以及对脚的洗涤,在中国文化史上,还真是个意义丰富的符号。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政事本纪
那个逃席的人
现代启示录
翁某今日洗脚
康祖诒中举
一个状元的诞生
事关科举
科举好处说不尽
我儿子比你强!
那一跪的风情
古人抄得我抄不得?
你我约定
岳麓山上土馒头
宠妓
吃鸡不买田
民国催债第一高手
中了传奇的毒
一桩婚姻的意外死亡
政治宝贝
谁动了那些宝贝?
因父之名
末代皇帝
快感与忧患
危机时代的幸运儿
第二辑 学林世家
北大1919
一、    退学
二、    谁能上北大
三、    警报
四、    谁放了那把火
五、    辞职
六、    新潮与国故
七、    联合
八、    《顺天时报》的报道
九、    救国十人团
十、    新文化的老对手
蔡校长元培
尴尬的胡适
狂人傅斯年
大学的自由
拿饭来换学问!
谁去了妙峰山
他们的李庄
若园巷,翠湖边
朋友
粉丝
师徒
第三辑 报人列传
扬州闲话
教父梁发
胭脂扣
警察故事
救命钱
发配新疆的理由
这一段,我们说方言
偷新闻的人
一堂新闻营销课
何处是我笔友的家
黄远生上条陈
我的野蛮同行
结婚启事
对抗舆论
薛大可下跪
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
听花捧角儿
张恨水进京
看看什么是黑幕
不喝啤酒的唐纳
史量才的度量
到底是中国人
第四辑 文苑行状
当代柳永
不要鸡心式
林琴南要稿费
东安市场的一次车祸
他为什么跑警报
无妻之累
有多少人懂得苏白
上课那些事儿
我为什么热爱鲁迅
冰心的一元钱
另类林语堂
革命时期的爱情(两则)
人各有见,人各有道
你的魂儿我的心
关于巴金的《随想录》
惊蛰时分梦犹存
斯人也而有斯文
后记:关于本书,我交代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