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洲传播思想史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16267
  • 作      者:
    李彬,曹书乐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旦,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著述《传播学引论》《传播符号论》《新中国新闻论》《全球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社会史》《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等。
  
  曹书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著述《批判与重构: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等,译著《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创意产业读本》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任何学科来说,思想史都是*核心、*精华的部分。虽然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传播学非常年轻,对纷繁复杂的人类传播现象的解释力,需要不断地从思想沉淀中汲取营养,特别是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基于这样的考虑,全面梳理总结传播学的思想脉络就变得极其重要。
  作为中外传播思想史系列中的一本,《欧洲传播思想史》是国内首部全面阐释欧洲传播思想的学术力作,由清华大学传播学专业团队耗时十年完成。它以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播问题为主线,耙梳现代欧洲传播学学者及流派的研究成果,缕析相关传播思想的理论演进,系统展现了百年欧洲传播智慧。
  《中外传播思想史:欧洲传播思想史》参考了大量一手文献,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既可作为传播理论研究之指南,亦可用作传播学专业精品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外传播思想史:欧洲传播思想史》:
  二、理查德·霍加特
  霍加特和威廉斯的出身颇为相似:均为贫穷的工人家庭,由于获得奖学金资助才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并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和教授。但在政治立场上,他比威廉斯温和得多。威廉斯一直是左派人物,英共老党员;霍加特偏向工党,充其量属于社会主义者。尽管他不是严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出身贫寒,熟知并关心工人阶级;长期抗拒主流学界的压力,研究工人阶级文化;开创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催生文化研究的学术新浪潮;也积极投身实践,从事关系世界人类的大事。如此生平,又自然同马克思主义传统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霍加特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代表作《识字的用途》一书,堪称英国文化研究奠基石;第二,筚路蓝缕建立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与霍尔一同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发展并将其学科建制化;第三,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将有关学术思想付诸实践。
  霍加特在不少领域都显露才华,在公众视野中也是光芒四射,但任何其他方面的成就都无法掩盖他在学术上的光彩。《识字的用途:英国大众文化的模式转变》一书,就是其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霍尔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识字的用途》就不会有文化研究领域。《识字的用途》比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早一年问世,讨论了类似的主题——当代英国的文化问题。霍加特试图回答:流行报纸/杂志与其目标读者——工人阶级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商业报刊怎样改变了工人阶级的态度和价值观?工人阶级究竟如何使用他们的“识字能力”?霍加特将工人阶级文化视为严肃的核心主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工人阶级所思所想进行了细致的阐释。由于他本人既非马克思主义者,也对马克思主义不甚关心,因此行文中没有一处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也未谈及工人阶级中的共产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于是,当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时,年轻气盛的科林·斯巴克斯写了一篇文章《识字的误用》,机智而犀利地批评了霍加特对马克思主义的忽略。生产关系问题也在霍加特分析中缺位,而使“文化”在他笔下就像一个“自由流动的领域”,为此霍加特后来被称为“文化主义者”。其实,霍加特采用的更多是牛津剑桥学术圈影响巨大的文学研究方法。他自己也曾回应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评,解释自己之所以忽略生产领域是不想表现超越自己经验范围的“专业知识”。不过,这种解释似乎不足以令人信服,同时也暴露出文化研究方法论中“跨学科”特性的薄弱之处——研究者很难保证自己在多个学科中的研究能力。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欧洲传播研究概览
第1节 传播学、大众传播与媒体研究
第2节 英国的传播研究
第3节 法国的传播研究
第4节 德国的传播研究

第二章 新闻自由与媒体规制
第1节 自由观念与自由主义
第2节 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
第3节 理论:四类哲学话语
第4节 实践:18世纪的瑞典与美国
第5节 从自由法规到媒体规制

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批判理论
第1节 历史沿革与思想渊源
第2节 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第3节 极权主义视野的大众文化
第4节 文化工业、工具理性与启蒙辩证法
第5节 灵光消逝、机械复制与传播新科技
第6节 洛文塔尔及其人物传记研究
第7节 单维社会的文化反叛
第8节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遗产

第四章 从文化研究到新受众研究
第1节 两大起源
第2节 新左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3节 文化研究奠基人
第4节 三次理论转向
第5节 领导权/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6节 新受众研究

第五章 媒体与民主
第1节 从第四权力到第四支柱
第2节 公共服务广播
第3节 信息社会、互联网与民主
第4节 另类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第5节 自由与和平的民主悖论

第六章 现代传播与文化身份
第1节 何为文化身份
第2节 媒介与性别
第3节 媒介与种族
第4节 媒介与阶级
第5节 媒介、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

第七章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政治
第1节 老问题,新认识
第2节 全球体验的文化路径
第3节 文化全球化:强理论与弱理论
第4节 文化帝国主义
第5节 全球传播新视野

第八章 媒体·现代性·社会发展
第九章 交往与对话
结语 马克思的幽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