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湖墅》:
北宋,夜,江涨桥畔。
漫河篙桨,百舸争流,鱼筐擂地,足声杂沓,唱秤此起彼伏……这里是杭州运河边古老的鱼市。虽隔着一两条巷道、数间房屋兼厚厚的寺墙,北宋诗人许表民(一说李新)仍被那些热闹搅得无法入睡。三更已过,鱼市交易已经结束,运河迎来一天中最宁静的时辰,他写下《晚宿江涨桥》诗:“乌径青山外,人家苦竹边。江城悬夜锁,鱼市散空船。岸静涵秋月,林昏宿水烟。又寻僧榻卧,夜冷欲无眠。”
在京杭大运河杭城北郊的商贸史上,鱼市是名气仅次于米市的商品集贸市场,其形成之早,迄今近千年。南宋时,市上货色已是琳琅满目,各类鲜鱼、鲞鱼,各色贝类,及虾、螺、螃蟹等等一应俱全。从苏、湖、常、秀一带江河湖泊所出的淡水水产,以及杭州周边溪潭浜荡所产的鱼鲜,都在湖墅一带集中投售,鱼行收购后,再销售给城里的鱼铺和鱼贩子。鱼行是一个中介,靠在渔民和鱼贩之间交易谋取利益。
各鱼行沿着运河而设,各路渔船彻夜往来于运河,摇过江涨桥,也摇来美丽的夜景。著名的“江桥渔火”即由此而名。高鹏年在其《湖墅小志》卷四里曾这般记述:“江涨桥与华光桥,作八字式,河面极为开阔。入夜,蟹火渔灯如天上繁星,辉映岸上。‘
倘非对这些历史有所涉猎与搜集,站在今日之江涨桥上,纵然四顾千百回,我也想象不出在那么遥远的时光深处,竟存在过如此繁盛的鱼蟹码头及其造就的壮丽夜河图景。因而,我常常觉得,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部水系演变的史诗。在以航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漫长岁月中,杭州运河商旅云集、帆樯卸泊、百货登市,应运而生了星罗棋布的码头,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水运文化。
鱼鲜鱼鲜,贵在一个”鲜“字,鲜则嫩,则味美。因此,为使鱼鲜能够大清早就出现在杭州城内的各鱼铺里,渔民们从傍晚起就要把船往城北鱼行开。起初的城北鱼市,从江涨桥~直铺到黑桥。元明时期,渐往江涨桥、卖鱼桥一带集中。清时,每到蟹肥时节,自江淮而下,鱼蟹满舱的渔船,有许多都停泊在霞湾巷的埠头,造就了杭州运河边又一个重要的螃蟹集散地。大兜路、霞湾巷,以及几年前因并入富义仓遗址公园而消失的渔家台、蟹舟弄,皆因昔日的渔业特色而得名。据称,民国时期,仅大兜路上就有大小鱼行二十余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