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37339
  • 作      者:
    高迎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高迎刚(1972-),山东大学文学博士,美国George Mason University艺术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与艺术评论以及艺术产业与艺术管理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逾20项。学术论文曾荣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主要内容包括:封建时代的祭孔乐舞、现代祭孔乐舞的发展演变、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礼乐精神、“阳刚”与“浩然正气”、“阴柔”与“温柔敦厚”、“阳刚”“阴柔”与君子人格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范畴》:
  如前所述,所谓“中和”,是由“中”与“和”叠合而成的。但“中”与“和”之间,并非简单叠加的关系,而是体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中”指人的天性自然而然存在的状态,“和”则是这种自然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因而所谓“中和”之境,也就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合于自然天性的人生境界。也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对“中和”之境的这种理解,使得“天人关系”很早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
  中国古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各家学说均对“天人关系”有所论述,而以儒道两家对后世的影响最著。在对待何为人之本性,以及是否需要保持人之本性这些根本问题上,儒道两家其实并无太大分歧;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如何达到并保持住这种本性。在儒家来看,“天”是人类道德观念和处世原则的本原,每一人类个体先天都具备符合天道的观念和原则,依天性而为,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在道家来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原本与天就是合一的;只是由于人为制定了各种制度规范,使人丧失了本性,与自然不再协调;因而主张破除制度,解放人性,重新回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本课题探讨的是儒家思想如何影响礼乐文化,进而通过礼乐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形成,因而以下所论也主要集中于这一方面。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中和”之境既体现为中国古人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追求,更体现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艺术实践之中。
  一、“中和”之境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从现代美学的眼光看来,审美追求不只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也渗透在芸芸众生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之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天人之间的关系,无论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还是行走在底层民众之间的贩夫走卒,均以“天人合一”为共通的精神追求;而“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和”之境的生成。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对传统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大致说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君子人格的养成,以及理想社会的实现,而这两个方面,无一不体现在儒家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要言之,无论是君子人格,还是大同世界,其旨归皆在“中和”之境的生成:对个人而言,君子人格意味着个人精神境界的完善,其中亦包含着对整个社会(古人所谓“天下”)的责任;对群体而言,大同世界意味着理想社会的实现,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个人理想的实现,并且是以个人理想境界的实现为基础的。
  ……
展开
目录
绪论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审美范畴
第一节 审美范畴概说
一、关于“范畴”
二、关于“审美”
三、“审美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节 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之关系
一、礼乐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作为礼乐文化灵魂的儒家思想
三、作为儒家思想具体存在形态的礼乐文化
第三节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范畴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范畴
二、“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审美范畴体系
三、本书的基本观念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礼乐文化与“中和”之境
第一节 “中和”概念所渗透的儒家“天道”观
第二节 “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中和”观念
第三节 “祭孔乐舞”的演变与“中和”之境的展开
一、封建时代的祭孔乐舞
二、现代祭孔乐舞的发展演变
三、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礼乐精神
四、祭孔乐舞中“礼乐”精神与“中和”观念的融通
第四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中和”之境
一、“中和”之境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中和”之境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第二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言志”与“缘情”
第一节 “言志”与“缘情”的源流
第二节 “言志”“缘情”与儒家道统的关系
第三节 “言志”“缘情”的不同表现方式
一、礼乐活动中的“言志”与“缘情”
二、艺术实践中的“言志”与“缘情”
第四节 “别材别趣”说与“言志”“缘情”
一、“别材”的内涵
二、“别趣”的内涵

第三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阴柔”与“阳刚”
第一节 “阳刚”与“阴柔”观念的发端与源流
第二节 “阴柔”“阳刚”与儒家人格精神之关系
一、“阳刚”与“浩然正气”
二、“阴柔”与“温柔敦厚”
三、“阳刚”“阴柔”与君子人格
第三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阳刚”与“阴柔”
……
第四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
第五章 礼乐文化视野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结语 “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型塑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