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企业制造城镇的政治逻辑:以山西Y镇为例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6213
  • 作      者:
    陈晓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晓燕,女,博士,山西省文水县人,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层民主与地方治理、政企关系研究,主持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农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领导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自古以来,良性的政治生态一直是各社会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其中政治关系的构建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政治关系有助于政治生态的优化,异化的政治关系必然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在一些利益矛盾与纠纷较多的资源型地区,利益关系的扭曲形成了异化的政治关系。直接导致了政治生态的畸形,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分析利益相关主体的政治行为,揭示资源型地区政治关系形成的内在机理对于探寻资源型地区政治生态的建设路径。实现资源型地区政治生态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陈晓燕编*的《企业制造城镇的政治逻辑(以山西Y镇为例)》通过对山西某地区民营煤矿企业制造城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采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政企关系的互动为视角和研究主轴,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农民、政府、企业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制造城镇的政治逻辑,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各利益相关主体围绕资源、权力与利益展开的博弈过程,揭示了资源、权力与制度等变量与政治关系形塑之间的关联性。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研究综述
(二)政企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论
三  问题意识和研究假设
(一)  问题意识
(二)研究假设
四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五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六  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第一章  资源开发与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
一  资源政策与政府的治理逻辑
(一)“有水快流”:能源短缺与政策激励
(二)“产权改革”:发展困境与制度变迁
(三)“以煤补农”:治理危机与理性选择
二  资源暴利与企业的发展逻辑
(一)资源暴利与寻租获利
(二)“企社冲突”与村企共建
(三)政府引导与企业扶贫开发
三  资源分配与弱者的共富逻辑
(一)资源开发与贫富分化
(二)产权制度缺陷与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三)暴力抗争与民主合作:共富理念下弱势群体的行为反应
四  小结
(一)基于“政府需求”的互动逻辑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互动逻辑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互动逻辑
第二章  选企业家治镇:农民的集体行动
一  资源、财富与贫困
(一)“因煤而兴”的富裕县
(二)“因煤暴富”的企业家
(三)“因煤而困”  的农民
二  选企业家治村:农民脱贫的行为逻辑
(一)劝企业家当政:村干部的共富期望
(二)选企业家治村:村民的共富逻辑
三  选企业家治镇:民主效应的扩散与全镇农民的回应
(一)“企业家当政”的扩散效应
(二)  改变贫困与共同富裕:农民选企业家治镇的动因
四  小结
第三章  引企业进镇:县乡政府的治理逻辑
一  以情引资:利益驱动下乡镇官员的行为逻辑
(一)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资本
(二)  民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
(三)“以煤补农”的政策机遇
(四)  以情引资与劝“企”  回乡:  乡镇官员的行为逻辑
二  以权换资:财政短缺背景下乡镇政府的理性选择
(一)吃饭财政与乡镇政府的权力限度
(二)“引企进镇”破解乡镇发展困境
(三)共享权力与分享利益:  乡镇政府的理性选择
三  以权获利:压力型体制下县级政府的策略行政
(一)非均衡经济与“让企业扶贫”
(二)政绩压力与“让企业参与”
(三)发展困境与“让企业转型”
(四)行政干预与以权获利:县级政府的策略行政
四  小结
第四章  制造城镇:多元主体作用下的企业回应
一  做慈善与公益:道德感召与承担社会责任
(一)做慈善:  民主选举与道德感召的合力
(二)行公益:退耕还林与输血式扶贫
(三)社会责任负担与企业扶贫困惑
二  建立农业公司:政策激励与企业的政治回应
(一)政府干预与企业的政治回应
(二)农业政策与企业的政治敏感性
(三)建立农业公司:  多元主体需求与企业的回应
三  再造“华西”:企业制造的“大同社会”
(一)现代化小镇
(二)现代化农业
(三)现代化农民
四  制造城镇:在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寻找均衡
(一)企业的市场逻辑
(二)企业的政治逻辑
(三)  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均衡化选择
五  小结
第五章  企业限度与政治关系重构
一  企业限度:资金断链与企业家命运
(一)煤炭价格下滑与企业资金断链
(二)企业负债与重组
(三)企业家身陷囹圄
二  企业造城的结果:“烂尾”城镇
(一)未建成的小镇
(二)未完成的农业项目
(三)重返贫困的农民
三  企业“退出”与政治关系的重构
(一)企业困境与企社冲突
(二)企业“退出”与政府的治理危机
(三)企业困境与政企联盟的解体
四  企业的限度:企业性质与企业造城的悖论与张力
(一)企业经营与企业造城的悖论
(二)企业家族式管理与企业造城的张力
(三)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农村文化的张力
五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一)产权制度缺陷是导致政治关系异化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制造城镇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  讨论
(一)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分配中如何界定各政治主体的职责?
(二)如何防止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中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