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关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43882
  • 作      者:
    申恩威,杨振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关系研究》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研究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给此类研究提供良好的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申恩威,吉林省长春市人,1957年1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与投资、跨国公司实务、市场理论。共发表专著5部、论文200余篇、主持和参与社科基金、各部委和社科院重点课题40余项。 

  杨振,河南渭河市人,1983年1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共发表专著1部、论文13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关系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影响因素、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 论 
  市场与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市场能够把社会中的稀缺资源配置到发挥其潜能的领域,更广泛和更高效地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市场并非是万能的,其自身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表现为市场失灵和调节失效。而政府能够通过相应和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甚至克服市场的缺陷,实现经济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有机结合与对接。现实中,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作用机理,全面了解两者的内涵对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和政府又有着自身的,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边界和运行区域,明确和厘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和区域,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本章对市场与政府的上述问题进行概述。 
  第一节 市场内涵及市场功能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各种资源的配置,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资源配置方式,也是最有效和最广泛的资源配置方式。本节从市场的内涵、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以及市场配置的作用等方面对市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市场的内涵 
  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交换商品和劳务的场所,如粮食市场、石油市场、劳务市场和股票市场等。广义的市场则是泛指交易行为的总称,所有产权转移和交换的关系都可以成为市场。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完善和壮大过程中,通过其内在的调节功能,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交易等基本要素构成。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他们以买方或卖方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这些个人和组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居民、事业单位和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商品和劳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商品和劳务的主要购买者,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进行的。居民作为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以及商品和劳务的最终购买和消费者,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事业单位如学校、文化、科研机构和体育单位等,虽然不像企业那样以营利为目的,但也要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也要购买和消费商品和劳务,因而也成市场主体的成员 
  之一。政府在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时,不仅要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承担社会公共事务,也是某些商品和劳务的直接购买者和消费者,因而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 
  市场客体也称市场交易对象,是指交易活动的标的物即买卖的对象物。市场客体分为商品和劳务两类。前者是人们在交换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者是以无形客体形式存在于市场上的交换物,如服务、知识、信息、专利和商誉等。商品和劳务要想进入市场进行交换,自身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需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人类通过使用它能够达到一定的效用,没有效用的物品或劳务不能用于交换。其次,它的数量是有限的,数量无限的物品尽管具有效用人们也不会拿来用于交换。市场交易是指市场主体买卖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它是连接市场主体和客体的中间环节。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对市场客体的交换,达到满足各自需求的目的。在市场交易中,实现交易的媒介是货币,实现交易的手段包括交易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如交易所、计量工具、交通工具以及仓库等。 
  二、市场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以市场体系为载体展开和进行的。所谓市场体系是指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市场有机和统一体。各类市场有机组合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市场体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商品社会的初期阶段,市场是以商品市场为主。后来市场经过长期的发育和成长,不断促进商品数量的增加和商品品种的丰富,技术、产权、品牌等无形产品逐步被开发出来,开始涌入市场,参与交换,在商品市场基础上又派生出多种要素市场,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互动,逐渐组合成复杂的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标志着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调节能力,也从本质上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体系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从市场交易对象来看,可分为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等市场。消费品市场还可以细分为粮食市场、水果市场、服装市场等。服务市场可进一步划分为旅游市场、娱乐市场、文化市场、教育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则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等。从市场交易时间看,可分为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从市场空间看,可以分为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从市场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有形商品市场和无形商品市场。下面从交易对象角度对几大主要市场进行分析。 
  (一)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指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的所有商品所构成的市场。消费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消费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消费品市场主要包括日用工业品商品市场、耐用消费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奢侈品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消费品市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最终的市场实现交载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它涉及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所有成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是交易批量相对小但交易次数频繁;三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内容、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消费品市场也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四是消费品市场对社会生产有着极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特别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生产者只有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生产,为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生产才能持续下去,即按需生产才能保证产品的销路,而不会导致形成产品积压。 
  (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是指为了生产或再生产的需求而购买和销售相关产品的载体或交易行为总和。生产资料就其本来含义而言,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也包括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设施,如原材料、能源、机器、厂房等。从生产资料市场角度而言,生产资料是指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的、用于生产建设的物质资料的总称,通常表现为由工业部门生产加工的、提供于社会再生产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机器、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量具、刀具等。生产资料市场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的商品交易完成后不直接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而是进入生产领域,商品主要是用于生产过程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二是交易者是以企业为主的经济组织,大都交易数量大,交易方式多是大宗交易或订货交易,供销关系比较固定;三是生产资料需求属于派生性、引发性需求,其规模、种类和数量取决于社会对消费品需求的状况。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以劳动力或人力资源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由劳务市场、高校毕业生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市场构成。通过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对劳动力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认定,促使劳动者自觉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受法律、工会章程等规则的影响较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受到一定限制, 
  如劳动价格即工资易涨不易跌,具有一定刚性;用人单位解雇劳动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制约。 
  (四)土地市场 
  土地市场是以土地以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我国的土地交易主要是国有土地的交易,交易的国有土地只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并且土地使用权也具有有限期限。我国土地市场又分为土地一级市场和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一级市场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即政府部门将城镇国有土地或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或征收为国有土地后出让给使用者的市场。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或再转让市场,其交易方式主要有转让、出租、抵押三种。 
  (五)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达成一定利率作为资金拆借的报酬,进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金融市场也是一种机制,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市场交易中被定价,进而达成买卖双方的一致并进行交易的机制。在金融市场中,所进行交易的标的包括货币、各种票据、各种有价证券。 
  按照金融市场上融资时间的长短,可以将金融市场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两种。资本市场是指资金拆借时间超过一年的金融市场,而货币市场是资金拆借时间在一年之内的金融市场。按照不同的标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能够被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细分市场。货币市场包括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
展开
目录
前言/序:
第一章 概 论 / 1
第一节 市场内涵及市场功能 / 1
第二节 政府的内涵与经济调节职能 / 17
第三节 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 / 36
参考文献 / 44
第二章 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的理论演进 / 46
第一节 古典与现代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 46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 / 61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 / 71
参考文献 / 95
第三章 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因素分析 / 97
第一节 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体制因素 / 97
第二节 法律因素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影响 / 115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影响 / 130
参考文献 / 143
第四章 不同发展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表现 / 14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145
第二节 自由主义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157
第三节 大萧条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 / 162
第四节 “滞涨时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171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179
第六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186
参考文献 / 194
第五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 / 196
第一节 英美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 / 196
第二节 德法的自由和有限干预相结合模式 / 206
第三节 日本、韩国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 217
第四节 新加坡的自由市场与政府管理结合的体制 / 230
第五节 中国台湾地区选择宏观调控重点的干预机制 / 238
参考文献 / 24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当代意义 / 24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 2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及其发展 / 258
参考文献 / 27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生成基础与模式创建 / 2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生成基础 / 271
第二节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内在要义 / 27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当代意义 / 282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 289
参考文献 / 2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