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我国传统调解的研究
1.2.2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人民调解的研究
1.2.3 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调解的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立法与实践的二元表达
2.1 我国立法中的人民调解制度
2.1.1 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以《人民调解法》为主要分析依据
2.1.2 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定位
2.2 数据统计意义上的人民调解制度
2.2.1 调解机构情况
2.2.2 调解队伍情况
2.2.3 调解案件情况
2.3 "大调解"中的人民调解
2.3.1 "大调解"的产生和特点
2.3.2 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2.3.3 "大调解"中人民调解的主要特征——政府主导型人民调解
2.4 "行政化"人民调解的日常呈现——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
2.4.1 权力启动中的积极与消极并存
2.4.2 权力技术的软硬兼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境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人民调解缘何行政化
3.1 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溯源
3.1.1 前身:我国传统调解制度
3.1.2 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
3.1.3 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
3.2 断裂与延续:不同时期调解制度之比较
3.2.1 关于纠纷解决之意识形态的断裂与变迁
3.2.2 调解组织的更替与传承
3.2.3 调解功能的异化与回归
3.2.4 调解方式的延续——调解员主导型调解
3.3 我国传统调解的产生基础
3.3.1 文化心理基础:"和合"文化与"无讼"观
3.3.2 社会经济基础:"人治"社会与农业经济
3.3.3 权威来源:长老权威、道德权威和国家权威
3.4 现阶段政府主导型调解的生成与运作逻辑——策略主义
3.4.1 何谓策略主义?
3.4.2 为何策略主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调解制度"行政化"运行模式之困境
4.1 "行政化"运行模式面临的困境:人民调解制度的内卷化
4.1.1 人民调解功能的式微
4.1.2 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不足
4.1.3 人民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无法适应纠纷解决需求
4.2 产生困境的原因:社会转型
4.2.1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概述
4.2.2 当前我国民间纠纷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4.2.3 传统权威的"祛魅"
4.3 "行政化"运行模式引发的问题:社会治理视阈中的政府主导型人民调解
4.3.1 司法权威的失落
4.3.2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权威的流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1 改革的现实基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人民调解的发展与特点
5.1.1 城镇地区人民调解的特点
5.1.2 农村地区人民调解的类型
5.1.3 城乡比较对于人民调解制度改革的启示
5.2 经验与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调解制度之考察
5.2.1 台湾地区的调解
5.2.2 美国的调解
5.2.3 法国的调解
5.2.4 经验与启示
5.3 改革愿景与进路:从人民调解迈向社会调解
5.3.1 社会调解的界定及人民调解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5.3.2 弱化政治功能,强化解纷功能
5.3.3 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民间调解组织
5.3.4 优化调解员的队伍结构,提高调解员素质
5.3.5 调解程序和手段:理性调解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