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
(一)作为区域发展哲学的全域旅游
2015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哲学,都与其相契合,呼应了中央政府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哲学和地方治理的准则。
全域旅游呼应“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10年代以来,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旅游供给端改革越来越紧迫。尤其是“旅游+”治理模式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全域旅游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借助旅游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整体的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呼应“协调发展”。过去3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粗放式发展,其种种不良后果中包括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观与利益双重冲突,强势的利益主体往往以各种方法压制着弱势的利益主体。这就导致了发展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短期来看.让弱势利益主体受损,让强势利益主体受益;从长期来看,则让弱势利益主体和强势利益失去了共生共荣的土壤,最终强势者难以持续,弱势者则苟延残喘。全域旅游通过协调经济不平衡、权利不平衡以及文化不平衡,实现社会财富的主动再分配,发达地区作为客源地和需求主体,经济落后但环境生态优良的地区作为目的地和供给主体,二者通过旅游流动,既可实现金融资本的再分配,也可改善社会资本的流动性。
全域旅游呼应“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政治价值体系的进步、文化价值体系的提升。绿色概念从自然生态延伸到自然、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领域。通过全域旅游理念,使绿色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通过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促进与旅游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绿色发展。
全域旅游呼应“开放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的治理模式,用好了“旅游+”,就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和融合效应。“旅游+”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框架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目标,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正在创造着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而全域旅游正是这些目标、模式和平台的最好载体。
全域旅游呼应“共享发展”。当前中国较多地区存在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但是因为缺乏旅游投资、旅游人才等,使得发展机会受到阻碍;并且社会福利旅游板块较为薄弱,旅游业的社区参与和就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发展权利的共享与旅游发展成果的共享,特别是通过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理念推动农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与乡村现代化。通过调动全员参与,实现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民的幸福指标,让旅游成为提升获得感的主要途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