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比较与广州发展转型之路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44372
  • 作      者:
    刘江华[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江华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张  强 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杨代友 广州市社科院产业与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
陈  剑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本研究在探讨性地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六大主体功能及其相关指标体系、城市发展的五大要素、城市转型发展道路的本质,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道路的本质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和问题之后,首先以国际视野简述了当今世界大都市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基本经验,接着,对中国五大国际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对比研究,对京、津、沪、渝四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化分析,最后,对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走转型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并提出了系列的战略路径和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比较与广州发展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二》:
  直辖后,重庆继续围绕这一定位加快发展。在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上,为加快自身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在2000年提出了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区,目的是要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载体,共同支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综合功能。三大经济区划分之后的7年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质量在西部地区更加突出,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重庆产业竞争力列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位。但同时存在的不足也体现出来,例如区域间发展差距拉大,相互联动不够,缺乏协调机制,由此导致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集散功能不强。另一方面,随着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不仅三大区域,重庆向各个方向的交通更加便捷,与我国中部、东南沿海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基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庆适时地调整发展方向,于2007年提出“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一圈是指“一小时经济圈”,“两翼”是指渝东北和渝东南两个经济片区。“一圈”和“两翼”的关系是通过做大做强“一圈”带动“两翼”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功能。这是对重庆生产力布局和城市体系发展规划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为了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重庆市作出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决定》,把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功能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和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这次调整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在“三大经济区”战略基础上的优化和提升,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重庆城乡二元格局,培育壮大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打造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西部地区的有效载体,推进对外开放向内陆延伸。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发展道路创新1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与主体功能 / 2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 / 2
(二)国家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 / 7
二、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 11
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转型道路的本质规定 / 13
(一)城市发展要素及其结构与城市发展道路 / 13
(二)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转型的本质规定 / 19
第二章城市发展转型和功能提升的国际视野28
一、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新变化 / 28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差异性 / 28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加快 / 30
(三)新技术蓬勃发展 / 32
(四)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 34
二、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态势 / 36
(一)全球资源向新兴市场城市加快集聚 / 36
(二)城市空间形态呈都市圈化演进 / 37
(三)城市运行正在迈入智慧化的高级阶段 / 39
(四)城市发展的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 / 40
(五)城市影响越来越取决于软实力 / 42
三、国际城市发展转型和功能提升 / 42
(一)产业转型和提升 / 43
(二)资源集聚和配置 / 45
(三)创新和城市发展 / 47
(四)文化转型及其影响力 / 49
(五)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 / 50
(六)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辐射能力 / 53
(七)交通通信设施和城市集散功能 / 54
(八)安全、秩序和城市功能 / 55
第三章中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主体功能现状的比较57
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主体功能的比较 / 57
(一)财富增值功能 / 57
(二)知识创新功能 / 60
(三)资源配置功能 / 61
(四)文化引领功能 / 63
(五)国际交流功能 / 65
(六)国际交通功能 / 68
二、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评价 / 69
(一)总体评价 / 69
(二)分项评价 / 70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比较与广州发展转型之路  目录 第四章北京:强化首都功能,走向世界城市73
一、北京的城市定位、发展转型与城市功能概述 / 73
(一)城市定位——首都 / 73
(二)发展转型概述 / 75
(三)城市功能 / 76
二、发展成就与特点的深层原因描述 / 79
(一)区位条件 / 79
(二)文化传统 / 81
(三)产业基础 / 82
(四)国家政策 / 85
(五)战略决策 / 86
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前景展望 / 88
(一)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 88
(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与分析 / 92
第五章天津:重振北方经济中心96
一、天津的城市定位、发展转型与城市功能概述 / 96
(一)城市定位——北方经济中心 / 96
(二)发展转型概述 / 98
(三)城市功能 / 99
二、发展成就与特点的深层原因分析 / 101
(一)经济区位 / 101
(二)文化传统 / 103
(三)产业基础 / 105
(四)国家政策 / 106
(五)战略决策 / 109
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前景展望 / 111
(一)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 111
(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与分析 / 114
第六章上海:“四个中心”铸就中国经济引擎116
一、上海城市定位、发展转型与城市功能概述 / 116
(一)城市定位——经济首都 / 116
(二)发展转型概述 / 118
(三)城市功能 / 120
二、发展成就与特点的深层原因分析 / 122
(一)经济区位 / 122
(二)文化传统 / 124
(三)产业基础 / 126
(四)国家政策 / 132
(五)战略决策 / 136
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前景展望 / 137
(一)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 137
(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与分析 / 140
第七章重庆:建设西部崛起的龙头城市143
一、西部中心城市发展转型与功能特征概述 / 143
(一)重庆发展转型概述 / 143
(二)重庆西部中心城市功能特征描述 / 146
二、发展成就与特点的深层原因分析 / 154
(一)自然和区位条件 / 154
(二)历史地位与文化传统 / 155
(三)产业基础 / 156
(四)国家战略 / 159
(五)发展决策 / 161
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前景展望 / 164
(一)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 164
(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与分析 / 167
第八章发展转型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171
一、广州未来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分析 / 171
(一)国际环境呈现“变革与调整”为主题的全新趋势 / 171
(二)国内城市化发展呈现五大新趋势 / 174
(三)区域经济“板块”竞相崛起 / 178
(四)新一轮城际竞争越演越烈 / 180
(五)国家赋予广州新的历史使命——国家中心城市 / 182
二、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 / 183
(一)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 183
(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 184
(三)对周边腹地的辐射带动不足 / 186
(四)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偏弱 / 186
(五)对外开放层次与质量不高 / 187
(六)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粗放发展特征依然明显 / 188
(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仍不合理 / 189
(八)文化软实力趋于弱化 / 191
三、推动转型升级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 192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192
(二)促进空间布局转型 / 193
(三)积极推动文化转型 / 194
(四)促进生态转型,贯彻绿色城市主义 / 195
(五)加大创新驱动,重视智慧经济 / 197
第九章功能导引下广州城市发展转型的战略路径199
一、加快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进程 / 199
二、实施战略性投资适度扩张 / 202
三、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 203
四、推进平台经济升级换代 / 207
五、建立创新经济的体制机制 / 208
六、大力发展流量经济 / 211
七、提升开放经济的能级与质量 / 213
八、培育多层次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 214
九、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 216
十、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 218
十一、完善惠民经济保障体系 / 222
参考文献223
后记22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