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电影明星研究三编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45340
  • 作      者:
    陈晓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晓云,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等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电影研究与教学及影视项目策划,先后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出版《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1999年)、《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2000年)、《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2001年)、《新中国电影史话》(2003年)、《电影学导论》(2003年、2008年、2015年)、《中国当代电影》(2004年)、《我的秘密之花:电影中的女性》(2005年)、《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2008年)、《电影理论基础》(2009年、2016年,主编)、《中国电影笔记》(2011年)、《2001-2010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2012年)、《中国电影明星研究》(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明星研究续编》(2013年,主编)、《中国当代电影思潮与现象研究》(2013年,主编)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呼应,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之后主持的首场大型研讨,即第21届电影学博士论坛,便以“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明星、明星制与当代中国电影”为题,年轻的博士生们在这个论题上表现出来的热情、兴趣以及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思考令人感奋;半年之后,“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与中国电影发展”作为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第四个大型论坛,再次聚焦明星话题。
  对于明星研究这样一个正在生长中的学科空间,建设与批评同样重要,而我们更愿意多点建设。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电影明星研究三编》: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对于电影明星的研究,往往联系着不同的维度,诸如生产、消费、产业、批评等等,而其初始角度,则无不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电影明星于银幕内外的身体呈现,构成了明星研究的基础维度,并且同时勾连着电影史与电影观念的变迁以及大众趣味的变化,而其与各种权力机制之间的博弈,形构了各种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话题。
  身体:建构明星形象的基础
  “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对明星的理论探讨总是围绕着主动性/被动性这对辩证统一体进行的。”①一般而言,演员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明星,明星与演技也并非呈现为统一的正向关系,反而时常显现为分裂状态。明星是被一种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媒介、产业、受众等各种因素的合力共同制造的。但另一方面,明星又可以借助自身的知名度与商业/文化价值,以自己为中心量身定做来制作影片,或者运用自己的经济权力对影片制作采取主动投资与拍摄的方式,从而体现出主动性姿态。这样的例子在各国电影中并不鲜见。
  明星研究通常将明星放置于社会文化场域之中,探讨明星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产物,社会文化如何运用话语和策略来建构出明星的复杂形象。这种将明星作为意识形态产物的探讨,可以追溯到L.罗斯滕的《好莱坞:电影殖民,电影创造者》(1941年)、H.保德梅克的《好莱坞梦工厂》(1950年)。埃德加·莫兰的《电影明星》(1957年)继续延续着相关的明星研究话语,认为“只要他/她反映了被现代社会、现代意识接受的新形式,他/她就是明星。”②理查德·戴尔的《明星》一书致力于创立一种明星研究的方法,即认为明星是“被建构的个体”。“这一作为他论述核心的真知灼见——明星在人们的感知中一直只是被媒介化了的现象——导致他提出了‘明星形象’新概念,这一新概念可以供作理解明星形象是由媒体文本——它们可以由营销、宣传、影片、影评和评论等一起组成——建构的复合代表之方法。”③戴尔在讨论葛丽泰·嘉宝的明星形象时,分析其在鲁宾·马莫利安导演的《瑞典女王》(1933年)中的最后一个著名镜头时指出:“嘉宝在这个镜头中的脸部表情之含义,完全来自于该镜头在影片叙事中的位置,取决于该镜头的拍摄方式,她的脸部含有嘉宝形象的投射物。”④在此,嘉宝的明星形象的人格,正是通过瑞典女王这一角色的“建构”才得以“瞥见”的,“由好莱坞或明星偶尔显示的人格本身是已知的建构,只有通过影片、故事、宣传等才能表达出来。”⑤
  有关明星如何被建构的研究,使得明星认知走出简单浅薄的八卦轶事与花边新闻,进而成为对社会文化、流行时尚乃至权力机制有揭示意义的重要文本。相比之下,对于明星自身的深入讨论却并不多。原因之一是,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电影明星在形象建构时主动性上的相对缺失,其银幕内外的形象塑造往往在多方面受制于他者,诸如电影表演往往听从于导演的指导与剧本的要求,而文化表演则受制于影片的宣传发行公司以及演员所处的经纪公司等对其形象的规划。⑥这种要求和规划,与明星本人的形象、气质、特征之间,并非总是呈现为良性的相互塑造与建构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影演员在建构其明星形象时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凯瑟琳,赫本在建立自己的明星形象时就体现了她的自主性,“不管演哪部电影,赫本都忠实于自己的本性(正直、聪明、独立)。有很多为她量身定做的、顺应社会偏见的脚本,她都拒绝了,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对她人格的侮辱。”⑦凯瑟琳·赫本在选择剧本、购买版权、电影制作等方面确保了其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她的明星形象独立、聪慧的内在一致性。而其内在前提是,明星在通过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建构自身的形象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及权力,并且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他们对于自身有着非常明确而准确的认知与定位,并且能够与当时态的大众需求之间形成对话关系。
  ……
展开
目录
理论探讨
明星研究:维度与方法
表演理论和明星研究结合的进路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明星研究在中国(2000~2010年)
电影明星形象与影迷/粉丝身份的演变
探析明星价值评价
基于吸引力文化资源的娱乐疯癫
基于社交网络的影视明星研究
论坛综述(二则)

现象研究
上海传统、流离心绪与女明星的表演政治
视觉快感与“去欲望化”明星形象建构
当代中国电影明星的国际化之路
集束明星、微型表演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轻电影的表演文化图景
轻电影与类型化表演
电影明星的形象建构与粉丝文化
电影明星的形象颠覆与观众认知
明星私人事件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

个案分析
成龙:用动作改变世界
崔嵬:生命的光影与光影的生命
仲星火:从都市“他者”到“海派”传人
王晓棠:成为“新中国”22大明星
李丽华:时代转折、政治角力与女明星的银幕塑形
徐静蕾:表演格式及其美学分析
贾宏声:银幕内外明星形象的交错与重叠
陈冲:从革命女性到反叛女性的双重表演
张国荣:“后荣迷”时代的心理现象

附录
电影明星研究论文索引(2013~2015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