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现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68999
  • 作      者:
    朱志敏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朱志敏,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中同中共党史学会及李大钊研究会理事、中央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共党史学会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钊学社副社长。1980年起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文化现代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出版《五四民主观念研究》《李大钊传》等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近现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相关互动为中心,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历程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选择、社会思潮发展变化导致文化嬗变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创新与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新中国的政治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成就与价值、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重建要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发展和理论课教学的改进等,提供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的变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变迁的历史轮廓和逻辑线索,为从事历史、文化、理论相关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教师及其他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大钊则试图将卢梭式的平等观同密尔式的自由主义有机调和起来。他先是以自己的“民彝”观念认同密尔的代议政治和自由观念。“民彝”,在李大钊看来,是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持守的心理、愿望,要求和价值观念,是国家政治法律的依据与源泉。理想的制度在于使“国法与民彝间之连络愈易疏通”。他认为密尔的代议政治和自由理论正表达了此意。密尔论“善治标准”:“凡求善治,必取素存于其群善良资能之几分而组织之,俾以执司公务。代议政治者,即致其群一般聪明正直之平准、先觉之殊能与政治相接……惟一国政治组织是等善良资能之分量愈扩者,其组织之法乃愈善,其政治乃愈良。”密尔所论自由一是明确“群己之权界”,不容其紊乱,二是给包括“常伦”之普通人在内的人民“尽其心量”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本来具有“趋于至善而止”性质的“民彝”得以正常发展并充分反映于政治(即人民的愿望、要求、价值取向等被立法、行政、司法机构采纳,并在法律、政策中体现出来)。由此,李大钊认为:“政治之良窳,视乎其群之善良得否尽量以著于政治,而其群之善良得否尽量以著于政治,则又视乎其制度礼俗于涵育牖导而外,是否许人以径由秉彝之诚,圆融无碍,而为彖决于事理得失利害之余裕。”这里,李大钊把密尔政治良否取决于“政制组织”中“善良资能”多少的标准改变为政治良否取决于“其群(即民众)之善良”能否充分反映于政治的标准。因而也就把密尔强调代议政府的智力因素(以至他因此提出有限制的选举权主张)和保护少数、鼓励个性发展的理论当成了他自己的普遍民主观点的注脚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把卢梭“民约论”的平等精神和密尔的自由精神融合起来。针对有人提出的国家基于强力、民主亦以强力为基础的看法,他指出:民主的精神“不外使政治体中之各个分子,均得觅有机会以自纳其殊能特操于公共生活之中,在国家法令之下,自由以守其规范,并进以尽其职务,而赴共同之志的。官吏与公民无殊,同为国家之公仆,人人皆为治者,同时皆为隶属,其间无严若鸿沟之阶级,国家与人民,但有意之关系,绝无力之关系,但有公约之束制,绝无强迫之压服”。他又认为:民主国家的多数取决原则“其意盖不在以多数强制少数,乃在使一问题发生时,人人得以自由公平之度为充分之讨论,翔实之商榷,而求一公同之认可。商讨既至详尽之程度,乃依多数之取决以验稽其结果。在商讨之中,多数宜有容纳少数之精神;在取决之后,少数宜有服从多数之义务。故自由政治之真谛,非依于多数,乃依于公认……”此处引文中对政治体内公民平等各人“自纳其殊能特操”的论证,是对前面“民彝”“彰显于政治”观点的进一步阐发,显然明确了其普遍平等的意义。这段引文对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所蕴含的公平商讨,宽容价值的解释,是对前面“许人以径由秉彝之诚……彖决于事理得失利害之余裕”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李大钊在这里同时引用卢梭和密尔两人的话来证实他的“非暴力”观点,就把卢梭服从公约,以投票确定公意的民主原则,同密尔对多数压制少数的“民主”所做出批评两种本来带有矛盾倾向的观点,理解成具有同样意义的东西了。而他对民主原则和精神的解说,又正可以说是在融汇了卢梭式普遍平等的民主主义和密尔式注重个性发展的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发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与选择马克思主义
一、民初到五四知识分子政治心态的若干变化
二、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思潮
三、五四运动前后Democracy译语的演变
四、五四时代民主观念的特点
五、五四知识分子民主追求中的矛盾取向
六、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理性缺欠
七、自由主义与现代中国
八、陈独秀、李大钊启蒙思想的特点
九、高一涵论自觉心
十、李大钊与胡适
十一、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
十二、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中国文化变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创新
一、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二、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三、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文化关系的四个角度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文化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的进步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创新
八、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文化
九、百家争鸣的来龙去脉
十、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发展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繁荣
一、多学科研究与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二、经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三、现代口述史的产生及相关几个概念
四、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
五、口述史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三方面影响
六、从社会史角度研究历史
七、后现代观念与历史研究
八、新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
九、从文化的古义论其当代的繁荣
十、提高文化的质与量
十一、日本的和谐文化
十二、弘扬五四理性精神建设文明社会
十三、文化与理性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