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社拾遗》:
第一章 古城旧事一、海岱名城话“海岱”青州古城历史悠久,“青州”之名,最早起源于《禹贡》,因青州地处东海与泰山之间,海岱唯青。
此后几千年来,“海岱”二字也就自然成为青州的代名词了。
当我们翻开青州的历史,或漫步今天青州的街头巷尾,会发现以“海岱”二字冠名的地名、学名、风物名等,遍布全城,青州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海岱城。下面就请读者领略一下这座海岱名城的海岱风韵。
青州历来被誉为“海岱明珠”。清代,青州府衙门上悬挂的匾额日“海岱雄风”;南阳城的东门日“海岱门”(后改为海晏);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日“海岱桥”;桥东30米有“海岱阁”,门、桥、阁三点一线,百米之内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海岱风景线。东门里路北原有“海岱楼”;西店大街北首路西有“海岱书院”(现遗迹尚存);原旗城都统府辕门上的题刻是“海岱雄邦”。明正德进士杨应奎,在其故里东关曾建有“海岱钟英”石坊。明清时期,青州文人荟萃,名人辈出,相继成立过许多歌颂青州的诗社,其中,明代的“海岱诗社”最为著名。其主要成员冯裕、刘澄甫、杨应奎、陈经、石存礼等被称为“海岱七子”,所汇集的诗集定名为《海岱会集》。历史上,因青州在山东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将青州视为“海岱重镇”。
青州古城,在历史上以“海岱”冠名的不胜枚举,而当今的海岱之名更是多如辰星。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争做“海岱”文章,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继承海岱遗风,以“海岱”冠名的地域、商业、学校等应运而生。如商界的海岱宾馆、海岱超市、海岱旅行社、海岱青舍、海岱绿州、海岱印社等。文化界的海岱影视城、海岱画社、海岱书院大讲堂、海岱中学。地域界的海岱路、海岱步行街、海岱小区,以及海岱律师事务所等。最近在古城修复建设中,位于阜财门内重建的“海岱都会”石牌坊,使青州的海岱风韵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今,青州90万海岱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同心协力,开拓进取,重振当年海岱雄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齐鲁大地上的这颗海岱明珠将更加璀璨辉煌!二、青州博物堂与济南广智院在青州城里基督教堂南侧,原有一处造型别致、半古半洋的近代建筑,这就是青州近代史上有名的“三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博物堂)之一“青州博物堂”。在济南市南关,也有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广智院”。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座相距数百里之遥的建筑奇葩,历史上却有着如母子般的血缘关系。
由于青州历史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自清朝中后期始,即备受洋人瞩目。清光绪元年(1875),英浸礼会基督教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便踏人青州这块不寻常之地,为传播基督教及西方科学文化,开始了此后近一个世纪的传教生涯。不久,英浸礼会总部又陆续派库寿宁、怀恩光、卜如斯等传教士来青州,为培养教会人才广建书院、教堂。1881年,由怀恩光、卜道成创办的青州培真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有代表性的中等学校,校址在今潍坊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怀恩光任首任山长。内设社会教育科、神学科等几个学科。1887年,为配合社教科教学,在书院东北角,今基督教堂东南角处,建了一处以展示西方科普文化为主的博物堂。
据初步考证,青州博物堂,可称得上中国第一家西洋博物馆。博物堂的面积虽不算大,但其建筑风格却别具一格,内藏展品无奇不有。正门坐西面东,五间展厅东西贯通。一色青砖灰瓦,门窗套以青石相嵌,均为拱形发旋式。西洋式的坎山,正门以上嵌一竖式匾额,上面阳雕“博物堂”三个大字。迎面坎山耸立着三座小型四角型尖塔。门之两旁有石刻楹联一幅,上联是“飞潜动植群生悉上帝慈悲实验”,下联是“电磁声光诸学皆下民富强本源”。整体建筑与培真书院、基督教堂浑然一体,成为当时青州古城内的一大西洋景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