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金融与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历史与政策:theory, history, and policy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33802
  • 作      者:
    亨德里克·范登伯格(Hendrik Van den Berg)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范登伯格,曾任职于美国国务院和跨国公司,现为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自1989年以来,他先后教授经济增长和发展、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务与移民经济学等课程,已经发表了汇率、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经济移民等领域专业期刊文章50多篇,出版多部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

  译者简介:周世民,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金融、跨国并购与重组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已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经济学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史实,通过对国际金融与开放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的讲解,完整阐述塑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理论与政策。以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为主线,涵盖了国际金融领域内所有常规话题,如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汇率危机以及跨国公司、国际银行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演变。通过将现实世界的事件与经济思想的发展相结合,生动地阐述了国际金融理论的详细内容。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原因,并鼓励使用批判性思维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能否促进人类福祉进行思考,以及探索是否应该召集世界各地的金融领袖再举行另一个布雷顿森林会议。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本书力图通过生动通俗的语言为任何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讲解仍在不断发展的全球金融与全球经济。
展开
精彩书摘
  《国际金融与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历史与政策》:
  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开始转变观念,不再强调失业是由于过多地强调微观经济基础以及采用竞争市场中便捷的微观经济模型所导致。如本章开篇所述,为了构建切合实际的、在逻辑上与个体和厂商行为相符的宏观经济模型,简化假设条件是有必要的。遗憾的是,用来代表个体和厂商的微观经济模型,既不具有现实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市场模型,这一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定义为完全竞争市场,即劳动力按照其边际产出获得回报。还有一个更不准确的一般性假设,即认为产品市场中生产者成本不断上升,并且市场力量并没有集中进行寡头垄断或垄断经营的倾向。然而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从来都不是完全竞争的,价格也并不能准确反映真正的边际成本。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科斯在1960年提出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这一定理认为,一般来说,外部性( externalities)并不会导致市场失灵,因为工人和厂商都有足够的动力去想方设法进行有关外部成本和收益间如何分配的双赢谈判。关于科斯定理是否属于主流经济学中观念的一次巨大飞跃尚存在争议,但这一理论在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中都被广泛地引用。可以肯定地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没有市场参与者能够意识到外部性的存在,更别说通过谈判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外部性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国际金融导论
第1章 导言
1.1 从战争到萧条,再回到战争
1.2 更宏伟的图景
1.3 人类如何增长知识
1.4 国际金融的领域
1.5 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些其他的初步评论
1.6 总结和结论
第2章 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学
2.1 介绍
2.2 循环流程图
2.3 开放经济体
2.4 国际收支
2.5 美国的国际收支
2.6 评价美国国际收支的最近趋势
2.7 国际投资头寸
2.8 总结和结论

第二部分 外汇市场
第3章 外汇市场
3.1 外汇市场概述
3.2 外汇市场的发展
3.3 当今的外汇市场
3.4 外汇的一个供求模型
3.5 三角套汇
3.6 有效汇率
3.7 总结和结论
第4章 利率平价条件
4.1 跨期套利
4.2 拓展的基本利率平价模型
4.3 预测汇率变化
4.4 重新评估理性预期
4.5 总结和结论
第5章 应对汇率波动:对冲外汇风险
5.1 汇率风险
5.2 远期市场套期保值
5.3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
5.4 期权套期保值
5.5 货币互换
5.6 净敞口与总敞口
5.7 套期保值和汇率传递
5.8 总结和结论
第6章 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
6.1 当今外汇市场概述
6.2 外汇市场的发展
6.3 电子交易
6.4 场外市场微观结构的变化
6.5 对3万亿美元日交易额的解释
6.6 外汇市场的腐败
6.7 技术分析和基本面
6.8 进一步观察外汇市场的效率
6.9 总结和结论

第三部分 开放宏观经济学
第7章 蒙代尔弗莱明的开放经济模型
7.1 凯恩斯的创新宏观经济模型
7.2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基本模型
7.3 产品市场对国际贸易开放
7.4 蒙代尔弗莱明的开放经济凯恩斯主义模型
7.5 完整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7.6 开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7.7 贬值改善贸易平衡吗
7.8 总结和结论
第8章 经济的供给层面
8.1 概述经济的供给层面
8.2 索洛增长模型
8.3 伴随创造性破坏的技术进步
8.4 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8.5 总结和结论
第9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9.1 对凯恩斯模型的批判
9.2 凯恩斯需求层面经济的扩展
9.3 总需求曲线
9.4 供给和需求相结合
9.5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9.6 总结和结论

第四部分 国际金融政策的历史
第10章 汇率危机
10.1 从历史视角看国际资本流动
10.2 1982年债务危机
10.3 1982年债务危机的解决
10.4 货币危机的经济学
10.5 总结和结论
第11章 更多的汇率危机
11.1 1982年之后
11.2 外汇危机
11.3 巴西2004年处于危机边缘
11.4 俄罗斯危机
11.5 三代危机模型
11.6 固定还是浮动?
11.7 大量外汇储备能够战胜三元悖论吗?
11.8 总结和结论
第12章 国际金融体系:1870—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制
12.1 国际货币协定比较
12.2 金本位制前的国际金融
12.3 金本位制的起源
12.4 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年
12.5 美国与国际金本位制
12.6 国际金本位制的中止
第13章 混乱的战间期:1918—1940年
1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回正常?
13.2 金本位制和大萧条
13.3 国际新秩序
13.4 对战间期的金本位制的评价
第14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
14.1 有着非凡意义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14.2 早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4.3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
14.4 布雷顿森林机构
14.5 总结和结论
第15章 欧元和欧盟
15.1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寻求汇率的稳定性
15.2 欧盟的历史
15.3 ZUI优货币区
15.4 评价欧盟
15.5 总结和结论

第五部分 国际金融问题
第16章 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16.1 对外直接投资
16.2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6.3 为什么资本不从富国流向穷国?
16.4 关于跨国公司的最后评论
16.5 总结和结论
第17章 国际投资、国际银行业与国际金融市场
17.1 国际投资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
17.2 欧洲货币市场
17.3 金融部门的经济作用
17.4 金融市场的失灵
17.5 组合投资
17.6 制度变迁:伊斯兰金融的发展
17.7 总结和结论
第18章 2008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时候召开新布雷顿森林会议了吗?
18.1 2008年金融危机鸟瞰
18.2 金融自由和金融创新
18.3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18.4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18.5 回到凯恩斯
18.6 总结和结论

术语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