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习俗》:
三、汉民族的称谓特点
作为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的中国,其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体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追其渊源,自原始社会确立家庭形态之日起,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已经出现了。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组织,家庭成员需要越出这个小组织,然后才能进入社会大家庭。在这个由各个大家庭组成的社会中,人们建立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交称谓的出现、发展、壮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封建宗法的传统社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牢牢禁锢着我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对君臣、父子、男女、老幼、尊卑的称谓早就有了明确规定。古往今来,中国称谓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特性,基本上都是按照尊称、谦称和泛称逐渐发展变化,如大臣称君主为陛下、万岁、皇上、圣上;民称官要称老爷、大人;下级官吏称自己的上级要称老爷、大人、足下:妻子称呼丈夫要称官人、相公、老爷等。称谓中,贵贱、尊卑、亲疏有一定的社会规定性,不能随意颠倒。即便是现在,现代汉语称谓词上还是深深打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它们之间有着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
1.亲属称谓
“由于中国经历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人与人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相当牢固,自古以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反映这种关系的基本称谓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现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亲属称谓的稳定性说明了文化的稳定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