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绿色贫困问题及治理研究: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71365
  • 作      者:
    邹波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1983年9月生,重庆江津人,201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理学博士,2013年7月至今在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工作,助理研究员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农村贫困问题、环境社会学。
展开
内容介绍
  (1)绿色贫困问题既是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结果。绿色贫困是用正向和逆向两种思维来考虑农村经济贫困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向思维就是贫困是缺乏绿色资源所导致,或者贫困发生根源在于缺乏绿色资源;逆向思维就是还有一类贫困问题不是因自然生态缺乏而导致,但是可以通过对当地绿色资源开发来实现治理。
  (2)中国绿色贫困具有线与带状分布特征,同一类型的绿色贫困地区具有相似的经济、产业特征,绿色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并且分布呈现出大集中与大分散并存状态。
  (3)从绿色贫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来看,绿色资源缺乏型地区和绿色资源丰富型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低与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水平、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森林覆盖率在绿色缺乏型地区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较强相关性,而在绿色丰富型地区却没有。两种类型绿色贫困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回归指数关系,贫困发生率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不断降低;森林覆盖率与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回归三次方形式,贫困发生率随森林覆盖率提高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而又下降的S曲线趋势。
  (4)中国绿色贫困成因在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限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实力;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技术、人才、资金等缺乏使得绿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县域经济落后、产业层次低;生产生活成本上升,农民发展能力有限;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性障碍较多。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绿色贫困问题及治理研究: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
  梁季阳(1993)通过贵州省贫困问题研究,指出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将能促进农业生产、乡镇工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尽快脱贫致富的目标。刘扭霞等(1993)分析了吕梁革命老区兴县的贫困问题,建议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科技兴农之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改变当地贫困局面。
  杨秋宝(1997)认为依托中国贫困地区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扶贫开发大户、组建经济实体、建设商品基地以及承包治理开发小流域等方式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王建宇等(1998)分析了宁南山区荞麦、莜麦绿色资源优势和商品优势,提出大力开发宁南山区的荞麦和莜麦资源,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林雪涤(1998)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安徽芜湖通过开发当地丰富的农业绿色资源,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提出从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农工贸产业等方面,充分利用绿色资源东农业可持续发展。
  张惠远等(2000)针对喀斯特山区的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提出了以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人类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重建战略;方创琳等(2001)提出应当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与生态学理论来重建西北干旱区人地系统,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俊彪(2002)从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可持续发展县域模式的推广,以及制度创新实现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构建。余春祥(2003)提出了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内在构成要素的观点;对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进行了测度,提出推进云南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徐家琦等(2004)提出,通过建立“农户林业+科技示范机制+农民专业协会”的可持续扶贫模式,实施“开发式”生态扶贫方式,积极探索和帮助山区贫困农民,实现山区林业从生存角色向脱贫致富产业的方向转变。程玉林(2004)从绿色食品的角度研究黑龙江省绿色资源发展问题,认为黑龙江作为农业和林业大省,拥有发展绿色资源的充足条件,应当加强品牌整合和绿色食品资源整合,壮大绿色食品行业实力,推动绿色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刘永华(2004)分析认为,陕西宁西县应该抓住“天保”工程的发展机遇,发挥秦岭“绿色宝库”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绿色资源,实施“经营绿色”发展战略,开发以森林旅游业为龙头的绿色产业,贯彻以绿色创效益,以绿色求发展的思路,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性发展。
  刘艳梅(2005)分析了中国西部生态型贫困,认为贫困状况的发生和贫困程度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应建立生态型反贫困战略,从生态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重建西部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张一驰(2005)以北京门头沟为例对繁华都市边缘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发展旅游经济以及柴鸡饲养等现代农业走出贫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论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本书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绿色贫困的概念和理论阐释
2.1 贫困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理论
2.1.1 国内外对贫困概念界定
2.1.2 贫困的类型
2.1.3 贫困的理论基础
2.2 绿色贫困概念、形成机理及理论基础
2.2.1 绿色贫困概念界定
2.2.2 绿色贫困的研究对象
2.2.3 绿色贫困形成机理
2.2.4 绿色贫困相关理论阐释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程度分析
3.1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3.1.1 农村贫困线标准和农村贫困人口
3.1.2 农村贫困人口空间和地理分布状况
3.2 中国农村贫困程度分析——“11+3”连片区分析
3.2.1 全国“11+3”连片区的贫困现状分析
3.2.2 贫困的一般测量方法
3.2.3 全国“11+3”个连片区贫困的综合测量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绿色贫困的类型及表现特征
4.1 绿色贫困的类型
4.1.1 绿色丰富型贫困
4.1.2 绿色缺乏型贫困
4.1.3 混合型绿色贫困
4.2 中国绿色贫困地区的表现特征
4.2.1 中国绿色贫困地区的线与带状分布特征
4.2.2 同类型的绿色贫困地区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征
4.2.3 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4.2.4 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大集中、大分散状态,贫困重灾区多在西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绿色贫困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第6章 中国绿色贫困的主要案例分析
第7章 中国绿色贫困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8章 中国绿色贫困治理途径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