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推动专业化国际分工的发展。随着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到产品内部的生产环节,跨国公司把产品生产链条在全球范围内分解,统一配置分工参与国的生产要素,各国充分发挥本国要素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形成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每一生产环节均在成本相对更低或效率相对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完成,以实现国际分工收益的最大。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也造就了新一代国际制造基地和出口大国。在积极引进外资提升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基础上,中国充分发挥其低成本优势及政策优惠,通过大力承接跨国公司产能转移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由此带动出口规模迅速增长。1982年,中国出口额仅413亿美元,1992年增长为849亿美元,头十年间仅翻了一番;到2002年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第二个十年接近翻了两番;到2012年,中国出口额达到20487亿美元,第三个十年增长了5.3倍,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
由此可见,当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有两个特征事实,首先是大量中间品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按流程拆分为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国家(地区)以其竞争优势参与相应的生产环节,由此产生大量中间品的跨国流动。如中国大量从日本及韩国、台湾地区等新兴经济体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出口至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体外循环、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巨额进出口规模中,有相当部分比重是中间品贸易。
其次是大量要素跨国流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以国际直接投资为载体,大量生产要素(资本、人才、技术等)流入东道国,与东道国本地属权要素相结合,成为推动东道国生产扩大及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对于东道国而言,要素流入促使国内要素禀赋结构出现变化,流入要素对出口规模及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如中国集聚了几乎所有的制造型跨国公司,大量国外生产要素的引入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而这种出口水平很大程度上是流入要素创造的。
对于第一个特征事实,要求以增加值的视角去研究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问题,从理论上说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及动因,各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出口产品质量及出口产品结构的衡量及评价,贸易收益的内涵、核算及影响机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国际贸易理论内涵,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而第二个特征事实对于研究中国问题而言意义非凡,要求我们在增加值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要素结构,以区分要素国民属性的方法研究国际分工和贸易收益问题,从理论及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出口大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扮演的角色、出口产品质量及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增长的动力、获取的贸易收益及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由此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头号出口大国地位,积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方针,加快推动国内要素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效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