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文化遗产概览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5544
  • 作      者:
    贾鸿雁,张天来编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作者通过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积累,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参阅了大量文献,对中华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研究。目前市面上有关文化遗产的图籍不少,但通常只聚焦于文化遗产的一个小部分,如世界遗产、*美村落、历史名城、历史名街等。贾鸿雁、张天来编*的《中华文化遗产概览》试图按照文化遗产的官方定义,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不仅“窥斑”,而且“见豹”。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管理是分散多头的:文化遗产名目繁多,管理部门驳杂,管理制度各成体系。《中华文化遗产概览》按照文化遗产的官方定义,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全景式的描述与展示。全书分三部分:“概述篇”阐述文化遗产的基本问题,包括概念、体系、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主要利用方式——遗产旅游;“导览篇”大致依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文化遗产的次序分述各类型的文化遗产;“名录篇”蒐集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各部门迄今为止颁布的各类型国家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文化遗产概览》可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文化旅游领域相关人士,以及文史爱好者、旅游爱好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文化遗产概览》:
  2.2帝王墓葬
  上古帝王陵
  上古帝王陵是华夏子孙缅怀先祖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在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名列古墓葬第1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创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景仰的人文始祖。《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寝也因此而长期被称为“桥陵”。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陵的崇高地位,同时也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改桥陵为黄帝陵,其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的中部县也改名为黄陵县。陵道入口,有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下马石,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陵园位于桥山之巅,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四周顺依山势修有高1.6米的围墙。园内古树苍苍,庄严肃穆。陵园有一进一出两个大门,门两侧为仿制的汉代石阙。东门为陵园入口,称棂星门。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为扁球状土冢,直径为16米,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前立有一块碑石,上书“桥山龙驭”四字,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滇南唐琦书”①。相传黄帝乘龙升天,人们将其衣冠靴剑埋葬此处。官方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最晚在秦代以前就建有祭亭。现在的祭亭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1959年陕西省政府拨款重新整修。亭内正中有一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是郭沫若于1958年5月受毛泽东委托敬写的。陵南侧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征朔方归来,在此祭祀黄帝,同时筑台祈仙。桥山古柏繁茂,覆盖面积为81.9公顷,共有柏树八万三千余株,其中树龄超过一千年的古柏有三万多株,形成全国最大的古柏群。②古柏是黄帝陵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桥山东麓有轩辕庙,庙内有传为黄帝手植的轩辕柏,约有5000余年树龄。
  黄帝陵而外,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山东省曲阜市的少昊陵,河南省淮阳县的太吴陵(伏羲氏),安阳市的颛顼、帝喾二帝陵,山西省临汾市的帝尧陵、运城市的舜帝陵,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陵也是后人寻根祭祖的地方。
  秦汉帝王陵
  较之悠远古朴的上古帝王陵,后世帝王陵寝因规模宏大、墓室装饰精美、陪葬品众多而受人瞩目。“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史记》记载,赢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为秦王时即在骊山建造自己的陵墓,前221年吞并六国后,又征发刑徒70万进行大规模修建。直到秦始皇去世后,公元前208年农民起义军逼近陵园,陵园工程才草草收尾。秦始皇陵墓封土为四方锥形,坟高50多丈(约合115米),现存封土高76米,底部485米×515米。掘地极深,灌入铜液。墓中设有百官牌位,有豪华宫殿,珠玉珍宝无法计算,还用水银造江河大海,机械转动。顶壁装有天文图像,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人鱼膏为烛在墓中燃烧。又有特制机关弩矢,如遇穿坟掘墓,弓弩便会自动发射。①公元前209年始皇人葬时,二世胡亥将后官没有生育的嫔妃全部殉葬。为防工匠泄密,又把工匠全部封闭在中门和外门之间,活埋在里面。陵园地面建筑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郭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秦末项羽入关,曾火烧陵园,地面建筑毁于一旦。现陵园中心地面上高大的夯土陵丘,几千米外可见,周围陪葬分布众多。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陪葬坑发现于1974年。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余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大量使用金银为饰品和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②。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正式开放。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10月1日,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区占地3386亩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放。
  ……
展开
目录
概述篇
1  文化遗产的概念
1.1  文化遗产的界定
1.2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与文化遗产
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4  其他文化遗产系列
2  文化遗产的意义
2.1  经济意义
2.2  社会意义
2.3  政治意义
2.4  科学意义
3  中国的文化遗产体系
3.1  中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与分级
3.2  中国文化遗产的管理体系
4  文化遗产保护
4.1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2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4.3  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4.4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5  文化遗产旅游
5.1  文化遗产旅游的含义
5.2  文化遗产旅游的内容
5.3  文化遗产旅游创意
5.4  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导览篇
1  古遗址
1.1  古遗址的概念
1.2  史前人类遗址
1.3  古城及宫殿遗址
l.4  古代手工业和交通遗址
1.5  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
2  古墓葬
2.1  古代丧葬和陵寝制度
2.2  帝王墓葬
2.3  历代王侯墓葬
2.4  古代名人墓葬
2.5  民间墓葬
3  古建筑
3.1  古城和古城墙
3.2  宫殿、衙署建筑
3.3  坛庙、纪念建筑
3.4  宗教建筑
3.5  园林与公共建筑
3.6  会馆、民居建筑
3.7  桥梁建筑
3.8  古代工程
4  石窟寺及石刻
4.1  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
4.2  石窟寺
4.3  岩画
4.4  摩崖石刻与造像
4.5  碑刻与碑林
4.6  经幢
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5.1  重大事件发生地
5.2  抗战纪念地
5.3  名人旧居/纪念地
5.4  工业遗产
5.5  代表性建筑/建筑群
6  历史文化名城
6.1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6.2  历史文化名城的审定
6.3  古都名城
6.4  地域文化名城
6.5  民族地区名城
6.6  工商交通名城
6.7  风景游览名城
7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7.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概念与评选
7.2  晋中南古村落
7.3  江南水乡古镇
7.4  古徽州村落
7.5  闽粤古村镇
7.6  川黔渝古镇
8  博物馆与馆藏文物
8.1  博物馆与馆藏文物的概念
8.2  博物馆与馆藏文物的分级
8.3  博物馆的分类
8.4  综合类博物馆及其藏品
8.5  历史类博物馆及其藏品
8.6  艺术类博物馆及其藏品
9  非物质文化遗产
9.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评定
9.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9.3  民间文学
9.4  传统音乐
9.5  传统舞蹈
9.6  传统戏剧
9.7  曲艺
9.8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9.9  传统美术
9.10  传统技艺
9.11  传统医药
9.12  民俗
10  农业文化遗产
10.1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0.2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
10.3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名录篇
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录
5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录
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8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9  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录
10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
11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12  “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