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通论》:
一、史前文化遗址
南京地区现已发现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以下几处最具代表性。葫芦洞古人类化石遗址。位于南京城东约30千米处。1993年江宁区在对汤山街道雷公山北坡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1枚完整的猿人臼齿化石以及2000余件动物化石。命名为“南京猿人1号颅骨”的化石保存较完整,有额骨、顶骨、左眼眶以及部分面颊及鼻骨。铀系法测定距今约50万年左右,为一成年女性个体。命名为“南京猿人2号颅骨”的化石保存完整,有额骨、顶骨、枕骨等,2号颅骨化石厚重、粗壮,经多种方法精密测定,距今约24万年左右,为一成年男性个体。南京猿人颅骨化石是继“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之后的又一古人类重大考古新发现,改写了南京及长江下游地区的人类发展史和区域开发史。
溧水神仙洞遗址。位于溧水城区东南约21千米白马镇回峰山北麓。考古工作者在该洞中发现了一块距今1.2万年左右的成年女性右颞骨化石和一块邮票大小的陶片,同时还发掘了鬣狗、棕熊、豪猪等20余种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神仙洞中发现的陶片,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神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之间的人类化石,它把江苏南部人类活动的时间推到了1万年以前。
北阴阳营文化遗址。位于鼓楼区北阴阳营,为距今约6000——5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东部的居住区,可以找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房子遗迹。面积最大的35平方米,最小的不到10平方米。屋内地面用火烧烤过,墙壁用竹、木编织,并涂以草泥。屋内有灶坑、灶穴,附近有用来放置废物的灰坑。房子外面有椭圆形或长方形的炊煮食物的火塘。西部的公共葬地,死者被分层埋葬,有的地方叠层达三四层之多。每层用夹有烧土碎屑的土薄薄地掩埋。死者多为仰身直肢葬,头一律朝向东北,可能表示远古居民所信仰的灵魂去向。墓葬中有男有女,陪葬物品为锛、斧、鼎、钵、豆、罐、璜等。这些墓葬反映了母系社会以女性为生活和劳动中心的情况,死后男女各葬于本氏族的公共坟地中,氏族首领与氏族成员没有什么差别。
营盘山古墓葬群遗址。位于浦口区泰山街道营盘山北坡,为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墓葬遗址。该遗址发掘了31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东西向排列,头向朝南,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有6座双人合葬。如此精心安排的氏族公共墓地,是氏族社会血缘纽带的证据。出土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陶器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带翘角状把手的盉形鼎、敞口球腹罐、盆、壶、钵、觚形杯等。石器有舌形穿孔石斧,石锛等。玉器数量占随葬品总数的一半,有装饰头部、颈部、胸部、臂腕的各种佩件。种类主要有玉璜、玉镯、玉环等。
湖熟文化遗址。因发掘于江宁区湖熟街道,故名湖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器形有斧、锛、刀、镰等,表明农业在当时生产中已占主要地位。石镞和网坠的数量也较多,说明渔猎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陶器大都是生活用的夹砂粗陶、泥质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等。发掘的刀、斧、镞、鱼钩等小件青铜器和铜矿石,炼铜用的陶钵、炼渣等,表明当时的居民已掌握了青铜的冶铸技术。
二、历史文化遗存
南京历史文化遗存数量众多,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
朝天宫。位于秦淮区水西门内冶山,是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朝天官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世纪,在今朝天宫所在的冶山上曾建有南京最早的城邑冶城。吴王阖闾和他的儿子夫差都曾在这里设冶铸作坊制造兵器。相传干将、莫邪夫妇曾在此为吴王铸剑。东晋时期,兴建了一批亭台楼阁,这里成了园林。南朝时期,这里变成江南最早的科研机构“总明观”所在地。唐代改建为太清官,成为道教宫观。宋代时,在此建文宣王庙,不久改为天庆观。元代先后改为玄妙观、永寿宫。明代发展成为南京最大的道观,朱元璋赐名朝天宫。清代咸丰年间改称冶山道院。现在的朝天宫整组建筑分为三列,当中是文庙,东侧为江宁府学,西侧为卞公祠堂。
石头城。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一带,南北长约3000米。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石头城基础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其西端有一段长达里许的赭红色砾岩构成的峭壁,历尽江水冲刷,岩壁凹凸不平,酷似鬼脸,故人称鬼脸城。城以石头山为范围,凭山为城,因江为池,历代帝王都以此为守卫南京的屏障。六朝时为石头城鼎盛时期,至唐初开始废弃,明代定都南京后,古石头城已被包融于南京城垣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