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66619
  • 作      者:
    陈雪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雪原,1976年生于河北省黄骅市。1998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完成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经济体制处处长,主要从事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领域研究工作。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论文“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展开
内容介绍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在农村地区基本的空间单元——村庄层面上,从农户收入和村集体积累两个角度,探讨村庄的演变趋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到村庄形态各异、经济体量小、易受内外部变量冲击、短期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等因素,书中选取了北京郊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平原和山区的40个村庄,在1978年、1988年、1998年和2006年四个时点,使之构成跨越2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论证村庄类型演化的基本趋势及影响因素,并引申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1.“村自为战”的分割式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把精力主要集中于用城乡二元结构来解释农村的贫困原因(蔡昉,1989;陆学艺,2000;等),即城乡之间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分割使得农村地区难以向城市地区收敛,城乡之间差距逐渐拉大。这种分析范式可以解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却难以解释农村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包括村庄之间的收入差距。因而有必要分析在城乡二元结构之外的另外一类制度障碍:村庄与村庄之间的要素市场分割体制,这主要来源于传统村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封闭特性。农村地区内部差距的拉大,不仅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即符合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前半段,还是中国经济体制特殊性的表现,即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农村村庄之间的条块分割引起要素配置上的低效率。
  在农村地区,与城乡分割体制类似,由于传统集体经济的产权封闭性造成了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市场分割,形成另外一种“户籍制度”。一方面是“村自为战”条件下,资源配置空间狭小,要素难以实现空间整合与集约利用,产业结构低端,应该缩小的差距未能缩小,应该集中配置的要素未能集中,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集体产权的共有性特征,农民也不能带着集体资产进城,这降低了农民市民化成本负担能力,导致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滞后。
  集体经济组织脱胎于新中国成立时合作化运动中的高级社及后来的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北京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乡农工商公司、村经济合作社及农户家庭的三层架构。在部分地区,乡级集体经济已经名亡实亡,村庄集体经济则明显弱化,其原有经济功能往往由村民委员会代为承担。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其成员以土地资源的公共占有为纽带组织在一起的,与村庄的地域空间完全重合,形成了封闭的产权结构。加之集体内部产权不清晰,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难以进行跨村流转和集中配置,发展各类产业项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和要素只能来自本村,形成了“村自为战”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户办企业在家”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的工业化现象。同时,由于农民难以融入城镇,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出现了“乡乡建镇,村村建镇,户户盖房”的“农村病”。
  就人口和劳动力流动而言,一个村庄的农户不能随便改变户籍融入城镇(除非通过婚嫁或经当地村民代表会同意),也不存在融入另外一个村庄的可能。如有一个村办企业招收了外村(通常是邻近村庄)的村民就业,该村民只能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通常不会享受到村里的各项福利待遇。
  土地要素在村庄之间的流转则更为困难。这种体制下新的城镇难以发育,“农村病”只能愈演愈烈,城乡接合部地区最为明显。该地区的村庄在进行城镇化转型过程中,村民要进行“转工转居”,村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社区化改造和建设,以适应城镇化管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倾向于采取每个村都规划一块建设用地,由村集体单独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协议出让方式进行开发建设,而选择地块的时候往往采取绕着走的方法,选择开发成本较低的地块进行开发,剩下了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造成项目开发与整体规划相脱离,环境脏乱差,急需进行区域整体改造。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的城乡接合部50个重点村改造,由于特殊地区的改造成本高,资金难以平衡,只有打破村庄界限,通过地区之间土地收益的资金联合与综合平衡的方式来解决。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缘起
(一)中国村庄发展的体制性特征:“另外一个户籍制度”
(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目前存在的两个困局
(三)三个基本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数据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村庄发展的趋势性研究
(一)村庄经济模型
(二)中国的村庄发展
二、解释村庄差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穷国与富国
(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质
(三)农村内部的差异
三、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收敛理论
(二)发散理论
(三)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理论
(四)倒U形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村庄
(二)村庄发展
(三)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四章 村庄发展的特征事实:假说的提出
一、村庄发展差异演变的历史考察
(一)总收入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俱乐部收敛
(二)人均收入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
(三)人均所有者权益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
(四)村庄间人口规模变化特征
(五)其他变动特征
二、村庄间差距的解释:静态分析的视角
(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二)村庄治理对村庄之间差距的解释:倍差法
(三)一个典型案例: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三、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模型:一个假说
(一)村庄发展的基本路线:市场发育与村庄专业化
(二)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模型

第五章 村庄间收入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穷村与富村收入增长速度差异
(一)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村庄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变化
(一)村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的分解
三、小结

第六章 村庄间集体财富积累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穷村与富村财富积累增长速度差异
(一)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村庄之间的积累水平相对差距变化
(一)村庄间积累水平相对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间积累水平相对差距的分解
(三)对比:收入与积累差异的“剪刀差”
三、小结:关于假说的证明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第七章 村庄人口规模趋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村庄人口变迁之谜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二)人口不迁移的原因
(三)位置效用方法:村庄人口的净流入与净流出
二、计量分析:村庄间人口规模趋异的解释
(一)变量及方法
(二)村庄成为人口净流入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村庄成为人口净流入村的其他影响因素
三、小结

第八章 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一、相关研究及问题
二、指标体系建立的要求和原则
(一)基本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三、模型及预处理数据的分析
四、计算与分析
五、政策应用:村庄发展预警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收敛路径
(一)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
(二)推进村庄的产业升级步伐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探索镇级统筹的新形式
(五)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
(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二、集聚路径
(一)村庄城市化
(二)村庄城镇化
(三)村庄专业化
三、政策组合
(一)城市化社区
(二)城镇化社区
(三)新村化社区
(四)空心化社区

第十章 结论
一、主要发现
(一)村庄发展差异演化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质及影响因素
(三)村庄间人口规模趋异的影响因素
(四)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创新点
(一)揭示了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特征
(二)验证了β-收敛和δ-发散并存的可能性
(三)把集体经济纳入村庄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四)提出了村庄衰落的预警机制
三、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