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29027
  • 作      者:
    石建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石建国,男,1977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通河县,法学博士。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其间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7月至今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及他们思想和生平的研究工作。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工业基地以“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大力支援了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却日渐衰落。特别是在当下,东北经济社会似乎被锁定在一个转型艰难的状态,发展乏力。其原因究竟为何?不知今者察之古,“东北现象”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东北经济史特别是东北工业历史的脉络中。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19世纪60年代东北工业发轫写起,收笔于20世纪改革开放之前,时间跨度长达一百余年。该书重点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工业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东北工业的特点,探讨了东北工业的历史地位,并对东北经济困境的历史成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选题的缘起
“自然不能飞跃”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问世。马歇尔借鉴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把它延伸到了经济学范畴。他认为经济学是“广义生物学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也是渐进发展的,不会飞跃或突变,形成了“自然不能飞跃”的渐进观。,今天的现实是从昨天的历史中走来的。而“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的古训,则很好地诠释了现代历史的理论意义。按照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的理论,经济变迁的历史决定了今天经济的选择。
自20世纪90年代始,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出现了困境,按照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戴维·沃尔(David Wall)的说法,东北的有些问题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段历史。
参见《解决东北问题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5。解决今天东北经济的现实困境,提出发展对策,须对症下药。

东北工业基地犹如一个患病的巨人,我们如何“望、闻、问、切”?具体而言,就是要了解东北地区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做出了哪些历史贡献;在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工业是如何运行和发展的。以往我们知道东北对于共和国,可谓举足轻重,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但东北到底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历史贡献,以往的历史记载和学术论著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彻底的、完全清晰的答案,所以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去研究它、探索它。当然,本书的写作也不例外,三百页篇幅,如何能将东北30年的工业发展概括得恰如其分?二十余万字,又如何能将东北长达百余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描述得客观清楚?但因兹事体大,颇有研究的必要,而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它作为引玉之砖,以向各位专家和学者请教。这就是笔者之所以选择此课题的最初动因。
二、东北工业史的研究现状
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便有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考察,按照时间线索,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日伪时期的考察。1946年郑学稼所著的《东北的工业》是较早研究东北工业发展的一本代表性专著。1947—1948年前后,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出版了一套关于东北工业的小册子,其中和工业发展有关的是《运输》《机械》《资源及产业》《水泥》《纸及纸浆》《钢铁》《矿产》《煤炭》《纤维工业》《电力》《化学工业》等。此外,还有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写的《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1931—1945年)》,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东北工业问题,提供了许多翔实的资料。
第二个阶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按照常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时期,是东北工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对于这一时期东北工业的关注似乎应该更多一些。但是,囿于时代条件,特别是“高岗事件”发生后,有关中共中央东北局这一时期的档案还没有公开,当然这一段时间的有关工业发展的文献材料也就很不容易看到。所以为这一时期研究者所关注、研究较多的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孔经纬于1958年所撰写的《日俄战争至抗战胜利期间东北的工业问题》。该书论证了日俄战争爆发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工业中的外国势力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变化,日本独占东北时期对于东北地区资源和工业的掠夺与独占。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末。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东北工业化的研究同样还是主要侧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时期。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满铁史资料》陆续得到整理、编辑和出版,其中解学诗主编的《满铁史资料》第四卷(煤铁篇,共四分册)由中华书局于1987年出版。同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建华主编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研究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工业有关状况的一部力作。此外,吉林大学孔经纬撰写的《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中国东北经济变迁》也由吉林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这两本书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了历史的考察,时间跨度很大。《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从清朝初期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其中的许多档案资料为初次引用,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但这两本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工业历史的考察,无论是从篇幅还是从实际论述的内容来看,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都明显单薄了许多。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有关东北工业的专著和史料。如“当代中国丛书”系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出版,涉及东北地区的有《当代中国的辽宁》《当代中国的吉林》《当代中国的黑龙江》以及各个具体工业部门撰写的历史。此外,这一时期各省的省志,包括省综合志和省专业志,各个重要工矿企业编撰整理的厂志、厂史,以及一些国家和地方领导人的年谱、讲话与回忆录等也陆续公布和面世。这些为研究计划经济时期的东北工业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考。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出台和举措的实施,对于东北经济历史问题的研究急剧升温。除了大量的文章发表以外,政府机关研究部门、科研院所等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以振兴东北工业基地为研究内容的重大课题,掀起了一个有关东北经济的研究热潮。但这种研究绝大多数将重心定位在改革开放以后,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往往一笔带过,或只做一个轮廓式的背景分析。这就使得整个东北工业史的研究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前和改革开放后研究的较多,计划经济时期的研究非常弱)。这一时期还公布和出版了一批和东北工业历史有关的新史料,像辽宁统计局编写的《辽宁工业百年史料》(内部版)于2003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档案馆合作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1953—1957)(1958—1965),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上述这三套资料集资料性、学术性和科学性于一体,为研究东北工业历史这一课题提供了史料基础。
此外,与东北工业历史研究有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有了新的突破。随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不断拓展,许多学者从现代化理论、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视角来重新审视东北地区的工业进程,并尝试着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无疑为后续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东北工业史的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一)东北工业的起步与进程
关于东北现代化、工业化的发生动因或者说是启动模式,目前学界尚无专门的论著予以详尽阐释,但关于全中国范围的启动模式,国外的汉学者多有论述。其中以“冲击—反应”的理论模式最为著名。
Ssuyü Teng and John KFairban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关于东北工业化的进程,有学者认为:清末以来,东北地区随着弛禁放荒和大规模开发,迅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成为我国工业化进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清末弛禁放荒中东北地区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民国时期主要体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速发展,日伪时期则呈现为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参见衣保中、林莎:《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载《东北亚论坛》,2001(4)。
一种观点认为:东北近代工业起步于洋务派在东北所办的近代企业,形成和发展于大约从188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洋务运动中起步;二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入兴业;三是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与外国输入资本竞相发展。
参见葛玉红:《东北近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载《辽宁大学学报》,1999(1)。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工业化始于1953年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与实施。虽然中国近代从洋务运动开始有了自己的机器大工业,但是,这种工业的发展缺乏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的驱动力,应该从器物、制度和文明三个层面的综合上把握工业化的概念,因此,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是“一五”时期。
参见储成仿:《中国工业化起点探析——“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影响》,载《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6);莴明杰:《社会主义工业化论》,396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二)东北工业进程的主导力量
清末沙俄对我国侵略加剧。主政东北地区的督抚大吏为抵御外侮,采取多种改革措施。王玉贵认为,1905年程德全署理黑龙江将军后,抵制沙俄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同时兴办实业,开启黑龙江地区现代化的大门。
参见王玉贵:《程德全与东北近代化改革》,载《学习与探索》,2014(6)。
有学者认为:1907年,北洋集团借改设行省之机将势力移植东北地区。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在东三省大力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农、工、商、交、金融各业;普兴教育,发展文化事业;整顿军事防务,加强国防力量。这些新政措施促进了东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在工业方面,“徐世昌用力最著”。由于徐世昌的政策倾向,东三省工矿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公私交便,乃得畅销,收款盈溢”的大好局面。这为后来东北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日、俄的经济侵略。参见马平安:《北洋集团与清末东三省新政》,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1(4);李泽昊:《徐世昌与清末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苏晓轩撰文指出,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东北民族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除了全国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民族企业经营者注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外,奉系军阀统治当局积极倡导实业,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也是东北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参见
苏晓轩:《论1912年至1931年东北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载《辽宁大学学报》,1999(4)。苏燕也论述了张学良主政时期的东北政体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她认为,东北的工业,在张作霖主政时期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张学良主政后,更加速了东北工业化的进程。在此时期,在东北的建设中,至少有12个现代化建设项目居全国第一。东北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自体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东北工业化基地,为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富强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参见苏燕:《张学良主政时期的东北政体改革与现代化建设》,载《社会科学辑刊》,2002(6)。
孔经纬认为,在东北沦陷以后,即在伪满的14年,东北工业较前是有相当发展的。这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想要按照自己的心愿来“改造”东北,并以东北作为它侵略全中国以至全世界的军事工业基地。就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九一八事变后比九一八事变前发展快,七七事变后比七七事变前发展得更快。
参见孔经纬:《日俄战争至抗战胜利期间东北的工业问题》,63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8。
傅颐撰文指出,在民主革命后期,中共中央已充分重视东北的战略地位和工业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东北地区确定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基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东北的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参见傅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载《中共党史研究》,2004(5)。
(三)东北工业与外国资本
东北工业化是在外资的入侵中艰难前进的,一些研究者初步考察了东北工业化进程与外国资本的关系。殷剑平认为,沙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利用与中国有漫长边界线的有利条件,对中国实行了武力、政治(外交)和资本的全面进攻。在资本的输出上,采用了贷款、筑路、开矿、设厂、开办银行等方式。而与西伯利亚和远东毗邻的中国东北成为其资本输出的重点地区。他认为俄国的资本输出,大大加速了中国东北北部,特别是哈尔滨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俄国资本输入也带来负面影响。它打断了“北满”,特别是哈尔滨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大量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导致哈尔滨和东北北部经济畸形发展,使那里变成了沙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并使其加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参见殷剑平:《沙俄对中国东北的资本输出》,载《西伯利亚研究》,1997,24(2)。
何又春提出: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了侵略步伐,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包括铁路、农业、工矿、金融、商贸等各个方面。它打着“经营满洲”的旗号,以“满铁”为核心,不断加强对东北的资本输出。到1931年9月,“对满投资”约达178亿日元,占各帝国主义国家投资总额的72%,日本已成为奉张统治时期侵略东北经济的元凶。
参见何又春:《奉张统治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经济的侵略》,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宋燕撰文提出:东北因资源丰富、位置重要,所以一直是帝国主义竞逐的对象。美国也想染指东北,曾多次试图取得东北的筑路权和贸易特权,但因日本的阻挠未能实现。不过实力雄厚的美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发展很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已经侵入东北铁路建设、汽车运输、煤炭工业和电业等重要部门,与日本的资本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参见宋燕:《日俄战后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及后果》,载《东北亚论坛》,2003(5)。
郑敏则认为,通过资本垄断控制殖民地经济是帝国主义一贯采用的手段。1931年至1945年东北沦陷时期,在东北的各外国资本输出中,首推日本资本。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不断地扩大对东北的资本输出,使其资本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垄断了一切重要经济部门,在东北社会总资本中居中心位置,控制着东北的经济命脉,从而对东北经济进行疯狂的掠夺。
参见郑敏:《试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资本在东北的扩张》,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6)。
此外,关于苏联对中国的贷款问题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沈志华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的贷款情况
参见沈志华:《关于19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张柏春等人则详细考察了1949—1966年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问题
参见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东北工业的起步

第一节东北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

第二节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的工业发轫

第三节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四节日本统治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五节东北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劫难

第二章东北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国共争夺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二节东北解放后的工业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朝鲜战争对东北工业的影响

第四节东北地区工业的继续恢复

第三章“一五”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一节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的确立与实施

第二节东北地区其他工业投资与建设

第三节东北私营工业的管理与改造

第四节东北地区“一五”计划实施的绩效

第五节“一五”时期东北工业水平及其比较

第四章“大跃进”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一节东北地区“二五”计划的总体设想与变动

第二节“二五”时期东北地区苏联援建工业项目的确立
与实施


第三节经济放权改革与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动

第四节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彻底改造

第五节“大跃进”中的东北工业

第六节“大跃进”运动对东北工业的影响

第五章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一节工业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工业调整的指导思想与措施

第三节地下经济与工业调整中的问题

第四节经济调整后的工业水平与问题分析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东北工业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生产的冲击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放权改革对东北工业的影响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东北的勃兴工业与勃兴之区

第四节放权改革视角下的东北工业绩效分析

第七章关于东北工业的格局分析

第一节东北工业的行业发展与分布

第二节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

第三节东北工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第八章东北工业的特征、经验及问题

第一节东北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东北工业经验与共和国经济发展

第三节东北工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结语


参考资料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