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由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产业集聚研究》:
2.3.3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不同、要素禀赋不同。令人费解的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国家之间出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现象,比如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且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于是一批经济学家从实际的贸易状况出发,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之前的贸易理论。他们将贸易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把规模经济纳入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当中,并把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的核心。和传统贸易理论比较,更加符合现状。
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内分工分为水平型分工和垂直型分工,其中加工贸易是垂直型的产业内分工方式,我国先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然后经过加工装配再把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进行销售。其实很多零部件和制成品从进出口统计上看都是属于相同种类,比如从国外购买手机零部件,加工装配制成手机出口到国外,从数据统计中来看都属于电子产品的进出口。规模经济是我国进行加工贸易的根本,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拥有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和设备,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集中了大量价格低廉的熟练劳动力,可以在几小时的路程内实现所有零部件及辅料的配套,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同时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通过规模经济促进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全世界提供最优质的加工服务,并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从而能够进入全球产业链,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3.4全球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中每个环节在国家之间的分配是由不同国家所拥有的不同的比较优势决定的,然后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决定参与价值链中的那一个环节。相比于波特的观点“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分配之间的关系明显能从这一观点中体现出来,因而这个观点对形成全球价值链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价值链中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根据克鲁格曼的研究“如何在不同的空间分配价值链中各个环节”而变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在那之后,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被凯尔科斯和昂特用“断片化”来解释。在他们看来,这种将各个生产环节分布到全球各个地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这就需要一个跨界生产网络将价值链中分到各地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这个跨界生产网络通常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