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史理论前沿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13979
  • 作      者:
    王健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中国当代史研究等中国史学科动态,剖析了学术前沿的进展状况和重要的热点问题。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即将出版的包含近60部学术前沿著作的“学术前沿丛书”之一种。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健,男,汉族,1965年9月生,籍贯江苏江阴。历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当代史室主任、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侨务理论中心学术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学科理论课题“中国史理论前沿”的最终成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集体合作完成。本书以目前学科分类和学科现状为依据,力求方向全面和重点突出相结合,通史与断代史、专门史相结合,研究理论和方法示范相结合,入门与提高相结合,主要按中国史二级学科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史学理论、专门史等展开,又兼顾横向的城市史、区域史、文化史、医疗卫生史等专门领域。主要介绍近五至十年中国史学界的理论前沿问题,在翔实的叙述中引导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结合全书布局,每位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研究兴趣撰写相关章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史学理论与史学发展
  中国史学科包含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断代、专门与理论、实证各个领域,是我国历史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办重新划分学科目录,原历史学一级学科一分为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分别成为一级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下设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等二级学科。当前,国内各综合性重点高校、师范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系统均有研究方向较为齐整的中国史一级学科设置。近年来,国内中国史学科发展迅猛,并形成许多重要学术成果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争,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展现了学术的多样化。中国史学科面临两大机遇与挑战:一是新的理论方法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的科际整合与跨学科趋势愈益明显,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固步自封,必须回应学术与社会的新形势,这就要求中国史研究不仅要“走出去”,吸收借鉴新的理论方法,还要适时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史学研究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史料突破传统的纸质形制,电子史料使获得史料、输入史料不再是难事,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又催生史学研究的“大数据”时代,史料分析、量化研究、比较研究将越来越普遍,史学研究越来越面向公众,这就要求研究者的思维、方法与技术必须适应这一变革。以下以二级学科为单位,介绍近年来中国史学科发展的趋势与新理论方法。
  ……
  专门史学科
  专门史系相对断代史而言,断代史以时间纵向划分,专门史则侧重历史的各个横切面。传统意义的专门史主要有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军事史、外交史、教育史、地方史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传入以及国内史学界自身学术增长点的催发,有许多新兴史学门类加入专门史行列。21世纪以来,有相当多的“新专门史”完成了“正名”,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研究活力,例如城市史、环境生态史、女性性别史、医疗卫生史、物质文化史、交通史、公众史学、口述史等。这些新的专门史类型源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方法创新,也是中国史学界对新的史学议题不断探索的结果。
  以城市史学科为例。中国城市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起初是上海、武汉、天津与重庆等几个城市的个案研究,之后慢慢汇集为中国城市的整体研究。并由最初的集中在近现代拓展到古代和当代时段。目前,城市史学科又派生出城市社会史、城市文化史、城市经济史、城市社会生活史等专门领域。城市史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学术敏感性很强,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野,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技术,都对城市史研究的深入产生极大影响。近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产生了25卷本《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这样重量级的学术著作。
  现在,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问题意识更为多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越来越重视西方新理论方法,如“空间”理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地方转型,城市也随之转型,其外在空间形式变化最为剧烈,并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陈蕴茜指出,空间本身是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场域,空间格局决定着人对空间的感知以及行为方式,具有规训民众、改造大众文化的功能。在民族国家建立后,国民教育成为建立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国家往往利用空间对民众进行身体与心灵的塑造。从晚清到民国, 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院等,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无处不在地被空间规训着,公共空间成为国家和精英规训、引导大众文化的场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城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在大众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功能。
  (2)城市史的跨学科性越来越强,城市史不仅跨越传统的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等历史学分支学科的樊篱,而且与各类社会科学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城市发展的历史既有微观和侧面,也有整体和宏观。从现状来看,对于单体城市、城市某一方面的研究以及某一区域和某一时段的城市史研究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综合性的、系统的整体宏观研究相对较弱。虽然许多学科参与了相关的专题城市史的研究工作,但城市史的整体宏观研究只能由城市史学来完成。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之一的城市史学,不仅要对中国城市史进行微观的、局部的、单体的研究,更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研究。城市史学将城市发展的历史置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分析考察,对于城市整体、城市体系、城市系统的历史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分析,如此可将中国城市史研究持续引向深入。城市和城市史的综合性特性,决定了在城市史研究中需要多种学科的广泛参与,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学科的学科建设,把握学术方向,紧贴理论前沿,追求卓越的学术成果。历史所成立至今,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老一辈历史学家李亚农、周予同、杨宽、唐振常、沈以行、汤志钧和李华兴等前辈学者筚路蓝缕,近年来中青年学者焚膏继晷、奋发图强,研究工作涵盖中国史学科各个方向,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城市史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中国史研究之重镇;近年来,历史所又大力扶持江南史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新学科增长点,体现出扎实稳健的学科发展趋向。
  执笔:王健蒋宝麟
  ……
展开
目录
导语 中国史学科发展的趋势与新理论方法
第一章 近年来古代城市史研究的新动向
第一节 基于考古资料的古代城市史研究
第二节 为区域社会史笼罩的古代城市史研究
第三节 与历史城市地理合流的古代城市史研究以及城市空间研究
第四节 古代城市史研究另辟蹊径:城镇研究、城市治理、城市生活
第二章 江南史研究的新动态
第一节 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变化
第二节 从不同视角、研究路径考察江南城镇史
第三节 专题研究的深入
第三章 近世中国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民间信仰研究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共同体:作为方法的民间信仰研究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制度性宗教
第五节 对于未来研究趋势的瞻望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国家构建问题
第一节 基层政权与税收体系
第二节 警察制度与社会控制
第三节 公共利益与公意
第五章 中国近代国家与地方关系:英语学界的观察
第一节 从晚清到民初: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第二节 南京十年:集权与自治
第三节 结语:“对分模式”
第六章 近代外交史研究新取向
第一节 走向世界:“国际化的民族主义”与“文明国化”
第二节 “废约”之外有“修约”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的外交互动
第四节 强调连续性的贯通视野
第五节 建立于文献批判之上的实证取向
第七章 从“社会治理”看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商会史研究
第二节 职业协会研究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法律视角
第八章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研究
第一节 聚焦该问题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最新观点与重大理论创新
第三节 代表学者与文献
第四节 前景展望
第九章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取向
第三节 学科形态
第四节 发展趋势
第十章 海外中国当代史研究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 回顾与总结
第二节 动向及特点
第十一章 想象、叙事与文化的再发现:新社会文化史的方法拓展及理论反思
第一节 从年鉴学派到超越年鉴学派:社会史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新社会文化史的三种模式
第三节 新社会文化史的理论反思
第十二章 中国大学史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第一节 中国大学史与近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第二节 中国大学史与近代中国的“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 突破“北大神话”:探寻近代中国大学叙事的另一种可能
第十三章 中国城市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中国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
第三节 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
第四节 “冲击—反应模式”与口岸城市研究
第五节 城市比较、通论性研究与中外学术互动
第十四章 时空维度与城市史研究的新趋向
第一节 聚焦城市史研究中时空维度的背景
第二节 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 代表学者与相关文献
第四节前景与展望
第十五章 中国交通史学的研究成就与发展前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交通史
第二节 铁路交通史
第三节 水上交通史
第四节 不足与机遇
第十六章 租界法制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空间
第一节 学术回顾
第二节 学术现状
第三节 学术趋势及相关问题
第十七章 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经验主义
第二节 实证主义
第三节 行为主义
第四节 结构主义
第五节 人本主义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
第七节 时间地理学
第十八章 “数字历史”的最新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数字历史”的概念
第二节“数字历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数字历史”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一个研究领域
第四节 数字时代的历史书写与表现形式
第十九章 中国器物文明研究的理论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器物文明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近代器物作为研究重点的确立
第三节 研究动态与主要成果
第四节 前景与价值
第二十章 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医疗社会文化史的学术回顾
第二节 殖民医学史
第三节 身体史与社会性别
第四节 医学与物质文化
第五节 医患关系
第六节 医疗社会文化史的前景展望
第二十一章 口述历史研究: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口述史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 口述史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口述史研究代表论著与学者
第五节 前景展望
第二十二章 全球卫生外交研究:范式、议题与进路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全球化与全球卫生外交研究
第二节 全球卫生外交研究的议题
第三节 全球卫生外交的研究路径
第四节 中国代表学者与相关文献
第五节 结语
第二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及后后现代主义的脉动
第一节 从现代主义/现代性到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历史学
第三节 写历史:历史三构、重归叙事
第四节 后后现代主义
第二十四章 西语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第一节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第二节从人文学科到社会科学
第三节从中国失败论到中国崛起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