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三国的侠客将军曹操姬妾成群,儿子也不少,其中较为著名的几个儿子各自继承了曹操性格的一个方面,也算得子承父业了。
曹操的聪明,由曹冲继承,可惜此子早逝。
曹操的才华,为曹植、曹丕所继承。尤其是曹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大大超过了他的父亲。
曹操的阴险狡诈,衣钵传人只有曹丕一人。
至于曹操的慷慨之气、豪侠之风和壮烈情怀,唯有曹彰继承而已。所以,曹操也非常赏识这个儿子。
一次曹彰战胜归来时,曹操竟离开自己的座位,抄着曹彰的胡子,大喜道:“黄须儿竟大奇也!”曹彰,因为胡须是黄色的,所以曹操称之为“黄须儿”。
豪侠之心就如曹冲小小年纪就会利用水的浮力称象一样,曹彰很小的时候也显示出了自己的卓越武功。
一次,曹操的几个儿子去打猎。兴高采烈时,一只猛虎从草丛中突然扑出来。大家一见,都慌了,纷纷逃跑。只有一个人没跑,这个人就是曹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拉开强弓,搭上羽箭,“嗖”的一声,正中老虎的咽喉。
年幼的曹彰临危不惧,一箭射死老虎,让人惊叹不已。所以,几百年之后的王维仍禁不住在《老将行》中赞叹道:“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曹植好读书,曹丕也好读书,但是曹彰偏不读书。他拿起书来,就会打起呼噜。曹操见了,拿起棍子,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怒斥道:“臭小子,你不读圣贤之书,整天骑马射箭,不过一介武夫而已,能有什么用?”谁知曹彰梗着脖子,回驳道:“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带十万大军纵横疆场,怎么能做书呆子?”曹操非常生气,不过,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没少顽皮捣蛋,没少给自己的父亲找麻烦,现在仿佛在曹彰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曹操就不再管他,由着他去。
曹彰没了父亲的管束,行事更加自由了,跑马射箭,挥刀舞棒,把魏王府当成了练兵场。
十年磨剑,曹彰仗剑出山时,恰好赶上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丸发生叛乱。曹操手下虽说猛将如云,可是此时,他们都在西北与东南前线与蜀、吴两国刀光剑影,兵刃铿锵,分不开身。
偌大的曹营内部,曹操遍观诸人,竟无一人可带兵打仗。曹彰知道了,仗剑而出,希望自己能带兵出征。
望着这头初生牛犊,曹操问道:“你如果做将领,该怎么样?”曹彰挺挺胸脯,朗声答道:“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军令如山,赏罚严明。”曹操一听,捋着胡须哈哈大笑,放心了。这位征战一生的老将知道,自己的黄须儿一定能够胜任此次出征之事。
千万本兵书,不如八个字——身先士卒,军令如山。
豪侠之气车辚辚,马萧萧,一位年轻的贵公子就这样执干戈以卫家国,走上了从军之路。
这时,他的兄弟们还在魏王府里锦衣玉食,鲜衣怒马,过着安逸的生活呢。
塞外苦寒,代北风劲,曹彰身披铠甲,跨马运矛,带着不足两千人的队伍出发了,一直奔赴战斗的最前沿。
乌丸叛军此时拥有数干骑兵,呼啸而来,围住曹军。乌丸身后,还有一支强大的友军,即鲜卑首领轲比能统领的数万精锐。
轲比能断法严明,勇健有谋,乘乱而起,兼并诸部,“控弦十余万骑”,成为漠北草原上的霸王,时时觊觎中原。
但是,轲比能是个既贪吃,又怕打的人。这次,他应乌丸叛军之请,领兵而来,名为协助,实为观望形势:若乌丸胜,他则乘势分一杯羹;若乌丸败,他则另谋他法。
曹彰到了代郡,根据形势,完全改变了父亲曹操的战法。
面对强大的乌丸骑兵,曹彰深沟高垒,只守不攻,让敌人的骑兵处于攻坚的不利形势下。
乌丸骑兵连番冲杀,均无功而返,且死伤累累。
到了下午,乌丸军见损耗巨大,便撤围而走。
此时曹彰令旗一指,弓弦连响,乌丸骑兵连连毙命。曹军一见,胆气陡增,两千多人一声高呼,奋勇杀出。乌丸骑兵见此阵势,仓皇而逃。
敌退我追,曹彰不给敌手以丝毫喘息之机。手下将军们拦马劝阻,大意是漠北穷荒,无水无粮,不宜穷追,同时,这样做也违背了魏王行前所制订的作战计划。
曹彰有自己的看法,此次作战,他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打败乌丸,而是有一个更大的计划。他说道:“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曹彰传令全军,后退者斩。曹军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大败乌丸叛军,歼敌数千,只有少数乌丸叛军得以逃脱。
曹彰下令,全军补充供给,奖赏三军。曹军将士山呼万岁,声如巨雷,震动草原。
轲比能一见,怔忪良久,对下属说:“中原有将如此,未可图也。”当日,他便派出使者,请求以属国身份向大汉朝廷纳贡。
曹彰此战是继曹操建安十二年(207)春北征之后,魏国对漠北的又一次大胜利。
此战的结果,连曹操也出乎意料,所以当曹彰赶到曹操行营时,曹操握着他的胡须道:“黄须儿竟大奇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