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内容是社会主义中国从1949年至今的文化政策的发展与演进,试图回答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介入与领导当代中国的文化,其文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发展与转变,对文化领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稿独辟蹊径,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发展史为个案,通过对其在不同时代的荣辱兴衰和辉煌沉寂的历史描述,研究分析在这一个案上折射出的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演变轨迹。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上海工人文化宫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
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与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斗争是与工人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在尚未成为执政党之前,它的(阶级)政治主张,是为了争取人的平等权力,尤其是为了争取受剥削与压迫的工农阶级的权力。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环境下,20世纪初期的2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广大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试图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和革命教育等方式使人们从蒙昧和剥削压迫、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武力抗争外,党通过建立工人俱乐部这种组织,利用向工人进行文化扫盲、开展简单的娱乐活动的合法手段,来传播革命思想和组织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这是共产党在早期的城市革命斗争积累起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城市改造与建设奠定了基础。
尽管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斗争夺取全中国政权,但是,在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斗争中,工人运动则是它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方式。早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他在论述关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时就已明确提出过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这一命题,把对工人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的政治认同,放在了中国革命的首位。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包括党的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等都曾经领导过工人运动,并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版工人报刊,举办工人俱乐部,教工人学文化,以及宣传、组织、教育和动员工人群众积极争取阶级权益的斗争运动,试图以这种工人启蒙运动的方式,来传播和实践共产党的价值观和理想。这是他们曾经走过的“国际工运”道路。1920年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后,在长辛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人俱乐部——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它为中国工人文化活动起了先导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在工厂和工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办了工人夜校和成立工人俱乐部,如上海沪西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京汉工人俱乐部等等。这些工人俱乐部利用简陋的条件,组织工人学文化,开展简单的娱乐活动,如革命歌谣、漫画、群众歌曲、话剧活报、墙报等,启发工人的思想觉悟,并领导和团结工友进行罢工斗争,帮助工人展开生活互助等等。工人俱乐部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城市中革命斗争的经验,成为后来党取得政权之后建立和发展工人文化官的历史准备。党的几次具有全国影响的规模浩大的革命斗争活动都是通过这一组织得以实现的,例如安源路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大罢工,电影《风暴》就是对这一历史的艺术再现)以及北伐时期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等等。
……
序言
导言:文化政策研究与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
一、选题由来
二、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1.文化经济学取向的文化政策研究
2.文化研究取向的政策研究
3.本书的研究视角:文化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社会学的综合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工人文化宫
2.嵌入式个案研究
3.档案分析
4.实地调查
5.采访与深度访谈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结构
第一章 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起源
一、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与工人运动
三、党的文化政策理论与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形成
1.党的文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本土化发展
2.党的文艺意识形态的原则与标准
3.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新中国文化格局的确立
小结
第二章 崭新的缔造: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工人文化宫
一、工人文化宫的建立
1.工会立法及政策文件出台
2.行政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
3.经济结构与经费资产管理
4.服务对象与主体
二、工人文化官的定位与功能
1.文化启蒙
2.提供文化体育休闲服务
3.组织业余文艺活动与培养工人文艺人才
4.文化交流与对外展示
5.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工人文化宫功能的变动
三、工人文化宫与城市空间生产
1.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建宫史
2.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集体记忆
小结
第三章 时代的改革: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工人文化宫
一、体制基础与政策环境的变化
1.国家文化政策的市场化导向
2.工会对工人文化宫的政策导向
二、工人文化官的市场化转型
1.经济结构转型与经费来源的改变
2.权力结构的变化与企业化自主发展
三、工人文化官空间再造与工人主体性更新
1.被市场化了的工人文化宫
2.工人文化宫社会认同感的消逝
3.被遗忘和被取代的工人文化宫
四、工人文化宫的职能失范及其动因
1.经济独立与重商主义
2.权力结构松散与体制资源匮乏
3.精英主义与形式主义
4.法律约束力薄弱与社会监管缺乏
小结
第四章 主人翁与新主体精神表达:“工人文艺”生产
一、“工人文艺”生产的文化政策与文化体制保障
1.“工人文艺”的政策要求与发展
2.“工人文艺”生产的文化制度保障
二、“工人文艺”的生产逻辑与文化景观:1958年至1960年上海工人话剧运动
1.由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动员机制
2.“工人文艺”的生产机制与方法
3.作为意识形态审查机制的“工人文艺”
4.“工人文艺”生产中的矛盾与问题
三、上海工人文艺经验的主体自述
小结
第五章 《于无声处》:工人文化政治的转折与先声
一、话剧《于无声处》与国家转折
1.工人自发创作与演出的话剧
2.对中国文艺界的震动
3.对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
4.与党的文化治理思想转折的关系
二、《于无声处》与“工人话剧”发展的关系
第六章 走向80年代:政策变动中的“工人文艺”蜕变
一、两种文艺治理观的冲突与阶级话语的终结
二、由计划到市场过渡时期的“工人话剧”生产
1.文艺生产机制的通变与守循
2.文艺意识形态的分歧与裂痕
小结
第七章 从中心到边缘:“工人文艺”的市场化转向
一、新的文艺政策环境
1.国家文艺政策的新目标
2.国家文艺资助方式的转变
3.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与引导机制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话剧”生产的边缘化
1.市文化宫话剧生产的新定位
2.“工人话剧”生产方式的变革
3.创作主体的转型与文化精神被颠覆
小结
第八章 新的时代提问:工人文化宫如何走向现代?
一、新的政策要求与工人文化官发展的新方向
1.走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工人文化宫发展的新政策要求
2.主体价值回归: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新变化与新目标
二、重新思考工人文化宫:走向以工人为主体的文化共治
1.工人文化宫应该去向何方?
2.新型工人文化宫的构建主体是谁?
第九章 讨论: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嬗变与创新
一、研究发现
1.关于工人文化宫的性质与作用
2.工人文化宫与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关系
3.关于工人文化宫文化与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二、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治理逻辑
1.象限I:党的革命理念
2.象限Ⅱ:国家文化领导权
3.象限Ⅲ:市场经济理性
4.象限Ⅳ:公民权益理性
三、解读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与转型
四、走向“文化政策生产”的研究
附录:“工人剧作家”的个人口述史
一、宗福先
二、贾鸿源
三、曲信先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