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706239
  • 作      者:
    吕建昌著
  • 出 版 社 :
    学习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展开
作者简介

  吕建昌,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兼职教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文物与博物馆学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专业,1986年进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研究生毕业,专业方向是文物与博物馆学。长期在高校从事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开设十多门专业课程。出版《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研究》、《上海世博会与未来上海发展》、《初识古玩》、《竹木雕》、《象牙犀角》等专著,主编珍藏赏玩丛书《古镜》、《银锭》、《纸币》、《金银器》、《瓷器》、《版画》、《古家具》、《名笔》等10种,参编《中华文化读本》、《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上海市教委等纵向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不同。早年在我国的博物馆类型中,并没有工业遗产博物馆类型。20世纪90年代之前,尽管在我国的少数地方综合性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中偶尔收藏了一些近代工业遗物,但并没有发展出单独的以收藏与展示近代工业遗产为宗旨的博物馆。晚近出现的工业遗产博物馆都是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企业实施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为保护工业遗产而兴办的。其中,有遗址性的,也有非遗址性的,但以遗址性为多,成为国内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的主流。目前对这类博物馆的建设和营运,国际上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国内的实践也还刚刚开始,亟须进行这方面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从博物馆的角度切入,分析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及其多重价值,比较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各种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阐述工业遗产博物馆模式的优势与弱势,揭示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内涵与特点,探索其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和谐关系,并提出了规范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的初步思路框架。

展开
精彩书摘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遗产博物馆的产生也是顺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从博物馆发展历史看,工业遗产博物馆类型比社会历史类、艺术类、自然史类等博物馆出现晚。如果以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为近代意义博物馆形成的标志,那么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出现要晚了近170年。1851年,以展示工业革命成果为主要目的的首届万国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博览会闭幕后,博览会主办方利用办展览的剩余资金购买了部分工业展品和土地,两年之后建立了南肯星顿博物馆(即后来的伦敦科学博物馆)。以后英国又在伯明翰等各工业城市建立了工业博物馆和铁道博物馆。这样,在社会历史类、自然史类和艺术类博物馆之外,增添了工业遗产博物馆(尽管名称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或“科学与技术博物馆”)。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欧洲兴起工业考古运动以来,工业遗产博物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兴建的工业遗产博物馆主要是工业遗址性博物馆,在某些方面与以往的工业遗产博物馆略有差异。为了便于研究与区别,本文中将欧洲工业考古运动出现之前的工业遗产博物馆称之为“传统工业博物馆”,将欧洲工业考古运动以来兴建的王业遗址博物馆与非遗址性工业博物馆称为工业遗产博物馆,并作为本研究对象的主体。

  传统工业博物馆与工业遗址博物馆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前者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当一些旧工厂关闭、工业设备等被废弃时,人们就将其中一些重要的工业设备和产品送到工业博物馆保存,有的甚至将自己工厂生产的第一件新产品送到博物馆,而不是在市场上销售。后者主要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更新要求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搬出城市中心区,市场竞争的压力又迫使一些产品严重积压的能源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转型,于是城市中出现大量被遗弃的旧工业建筑与生产设备等。欧洲工业考古运动唤醒了人们对于工业遗物价值的认识,产生了保护重要工业遗存意识。但是作为工业遗产的工业建筑、巨型生产设备与构筑物以及包括工业遗址本身,无法(或不宜)放到传统工业博物馆中进行内的保护与展示,人们就效仿瑞典斯堪森露天博物馆的方式,在野外予以保护并展示,这样就产生了露天工业遗址性博物馆。传统工业博物馆以收藏与展示科学与工业技术发展史内容为主旨,是欧洲工业考古运动出现之前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工业遗址性博物馆虽然也沿袭传统工业博物馆的基本宗旨,但与城市经济发展联系更为密切,更注重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式方法。相比较原来的传统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性博物馆的社会与经济似乎意义更大。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本研究的目的
二、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进展
三、本研究特点

第一章 城市与文化遗产
第一节 古代城市的功能
第二节 工业文明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概念扩展

第二章 国际社会的工业遗产保护热潮
第一节 发达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的历程
第二节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

第三章 工业遗产博物馆
第一节 工业遗产概念
第二节 工业遗产的价值
第三节 工业遗产博物馆
第四节 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特征与内涵

第四章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
第一节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藏品征集
第二节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藏品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陈列展示
第四节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藏品研究
第五节 个案考察:以唐山开滦博物馆为例

第五章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经验
第一节 英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址博物馆
第二节 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址博物馆
第三节 德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址博物馆
第四节 法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产博物馆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战略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战略
第二节 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发展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附录中国部分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一览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