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转移、相关与溢出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406930
  • 作      者:
    刘佳骏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

  ★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效率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并且能源效率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碳排放重经济重心与移动轨迹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佳骏,博士,回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学专业,资源与环境GIS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载能产业空间布局、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擅长以地理学与经济学方法结合,对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地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主持3项),发表论文35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反复、多次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凸显出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任务日益紧迫。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现实选择。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研究背景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倡导以来,减少CO2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也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下降40% -45% .鉴于中国自2007年以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减少CO2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效率将会成为中国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日前我国仍然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的CO2排放量居高不下。2012年我国共消费了36.2亿t标准煤的一次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20 %,其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高于同期的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日前仍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多的化石能源消耗排放了大量的CO2,给我国CO2的减排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碳排放效率,实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下降40%-45%的预期日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地球气候系统异常变化问题突显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秦大河,2008)。1906年-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1961年-2003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1993年-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1毫米;北半球积雪退缩,北冰洋海冰面积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递增;南极大陆冰雪融化速度也在加快,南极西部在2006年融化了大约1320亿吨的冰,而在1996年,这一数据是830亿吨(EricRignotetc,2008)。与此同时,全球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极端天气频发,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冰冻圈退缩等。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人类活动引起CO2 浓度增高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受它自身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太阳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成分变化。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臭氧等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其它气体虽然变暖因子不强,但是由于其浓度很高且在大气中留存时间长,而成为温室效应的首要气体(表1-1所示)。检测数据显示,目前大气中的CO2含量是历史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基本维持在280ppm左右。1750年以后开始迅速上升,到了1950年前后便直线上升,2005年底到了380ppm(见图1-1,图1-2)。可以说1750年是一个拐点。而1750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人类工业化的开始,人类开始大量地使用化石燃料。所以,1750年以后人类工业文明的大发展引起的大范围能源活动是大气CO2含量迅速攀升的直接原因。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升高很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意义 10

三、研究技术路线 11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13

一、相关理论综述 13

二、相关研究进展 17

三、研究进展评述 30

第三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方法 34

一、概念辨析 34

二、研究方法 36

三、本研究概念与方法总结 45

第四章 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 48

一、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高增长态势 48

二、分品种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格局基本以煤炭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主 49

三、高碳排放总量省区从东向西逐步扩散,高碳排放累计量集中在环渤海地区 51

四、人均碳排放分布呈北高南低态势,碳排放密度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趋势 53

五、碳排放强度分布由西部内陆省份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递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56

第五章  中国碳排放重心空间转移与路径分析 59

一、碳排放空间转移特征 59

二、碳排放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分析 62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4

第六章  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相关性分析 69

一、碳排放强度空间相关性格局特征 69

二、人均碳排放空间相关性格局特征 72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5

第七章  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溢出分析 79

一、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分析 79

二、人均碳排放空间溢出分析 81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4

第八章  节能减排管理措施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86

一、节能减排管理措施的国际比较 86

二、世界各国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99

三、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的总体思路 100

四、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的措施建议 101

第九章  “十三五”期间中国区域“减源增汇”减排路径与可行性分析 106

一、中国区域碳源汇平衡的技术路径 106

二、中国区域增汇减源措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 110

三、中国区域人为增汇减源活动的管理措施 111

第十章 “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分析 117

一、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应对策略 117

二、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126

三、我国低碳发展需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131

第十一章  研究展望 134

一、以人均能源碳排放为约束 134

二、以万元GDP 能源碳排放为约束 135

三、以能源碳排放总量减排为约束 135

四、低碳发展路径选择 135

参考文献 137

附录: 142

一、各地区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 142

二、各地区人口(万人) 143

三、各地区GDP(1995年不变价)(亿元) 144

四、各地区城镇化率(%) 146

五、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 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