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全面实用的植物识别工具书,了解植物特质,轻松识别植物
★近190张插图、照片、表格和清单。
★如果你爱好户外运动,那么本书一定有你需要的野外生存的一切必备知识。
★如果你不幸流落荒野,那么本书能够帮助你在绝望时发现一线生机。
植物是如何命名的?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53年发明了植物的现代命名方法。学名的一部分是植物所属的属,一个字母通常大写。第二部分是植物所属的种名,通常全部小写,尽管有的可能是地名或者人名。有时植物的种类、形状或者亚种得到认可,这些名字紧随种名之后。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些更突出、更独特的种类或者形状得到认可。在种名的后面通常是命名人的名字,或者描述植物的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名字都采用缩写形式。
植物是如何命名的?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53年发明了植物的现代命名方法。学名的第一部分是植物所属的属,第一个字母通常大写。第二部分是植物所属的种名,通常全部小写,尽管有的可能是地名或者人名。有时植物的种类、形状或者亚种得到认可,这些名字紧随种名之后。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些更突出、更独特的种类或者形状得到认可。在种名的后面通常是命名人的名字,或者描述植物的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名字都采用缩写形式。
学名起源于不同的来源。有时属名仅仅用古希腊文或者拉丁文名称来表示植物群:用蔷薇属表示玫瑰,葡萄属表示葡萄,李属表示李子和樱桃,诸如此类。在很多情况下,植物的命名还体现出这种植物的某些特征:比如黄根属,意思是“黄根”。此外,有的名称可能是纪念有些人,比如南烛属纪念约翰·里昂,还有的源自神话人物,比如马醉木,音译为安德洛墨达(希腊神话中的埃塞俄比亚公主。——译者注)。有些特殊的名称常常表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槭叶翅子树的意思是“叶子长得像枫叶”(槭树和枫树是槭树科槭属树种的泛称,其中一些种俗称为枫树。——译者注),越橘的意思是“果实很大”,毛竹则告诉我们,可能这种植物的叶子至少长有绒毛。
——摘自《野花和灌木绘本》
第一章 了解花卉 1
花的构成部分 1
花的形态 3
花簇或花序 3
叶的类型和叶序 4
第二章 识别野花 6
目前的状况 6
靠近看一看 6
做出识别 8
更深入的观察 11
第三章 为什么植物有学名? 13
植物是如何命名的? 14
第四章 乔木研究 15
乔木如何生长? 15
识别乔木 17
夏季特征/冬季特征
以夏季特征为基础的线索 26
以冬季特征为基础的线索 42
第五章 在冬季识别乔木:简要指南 58
树枝的形态/乔木的形态/根据树皮识别乔木/来自细枝的线索/储存种子的容器
第六章 蕨类植物:介绍 62
观察 65
蕨类植物的构成部分/识别蕨类植物/寻找蕨类植物/能育叶和不育叶/蕨芽/孢子囊群和孢子
第七章 可食用植物 75
植物的可食用性 75
识别植物/普遍可食性测试/海草/处理食用植物
第八章 可食用植物的选择 83
橡子 83
栎树 85
桦树 86
牛蒡 87
白脱奶特 88
香蒲 89
美洲稠李 91
油莎果 91
三叶草 92
驴蹄草 93
蒲公英 94
巨藻 95
山楂树 96
铁杉 97
山核桃木 98
印度天南星 99
菊芋 100
刺柏 102
肯塔基咖啡树 102
藜 103
鬼臼果 104
乳草 105
山酢浆草 106
芥菜 107
荨麻 108
巴婆 109
矮松 110
车前草 113
美洲商陆 114
白杨 115
仙人掌果 116
马齿苋 116
野蔷薇果 117
檫树 122
芥菜 122
滑榆 123
漆树 124
第九章 药用植物 126
术语和定义 126
特殊药品 126
植物的各种用途 128
第十章 药用植物的选择 129
苋菜(苋属)/慈姑(慈姑属)/桦树(桦木属)/黑莓·树莓(悬钩子属)/蒲草(香蒲属)/繁缕(繁缕属)(拉丁学名:Stellaria media)/菊苣(拉丁学名:Chichorium intybus)/普通牛蒡(拉丁学名:Arctium lappa)/接骨木(接骨木属)/梨果仙人掌(印度无花果,拉丁学名:Opuntia ficus-indica)/枫树(槭属)/薄荷(薄荷属)/毛蕊花(拉丁学名:Verbascum thapsus)/橡树(栎属)/松树(松属)/美洲商陆(商陆属)/马齿苋(拉丁学名:Portulaca oleracea)/檫树(檫木属)/滑榆(榆属)/刺荨麻(荨麻属)/艾菊(菊蒿属)/核桃树(胡桃属)/野生三叶草(车轴草属)/野洋葱(葱属)/柳树(柳属)/金缕梅(弗吉尼亚金缕梅)/千叶蓍(拉丁学名:Achillea millefolium)/丝兰(丝兰属)
第十一章 有毒植物 168
有毒植物如何使你中毒 168
有关植物 168
避开有毒植物的一些法则 169
接触性皮炎 169
摄入中毒 170
第十二章 蘑菇 173
蘑菇的重要构成部分 175
东北地区的一些常见的可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 176
辨别须知
“五种简单易辨的菌类” 179
尘菌
第十三章 可食用真菌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