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标准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90276
  • 作      者:
    夏勇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实现科学立法”。在当今的法治建设阶段如何“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成为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突出的重要法律门类,事关生杀予夺,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便尤其需要科学的立法标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夏勇教授,长期从事刑法、刑事立法和刑事政策方面的专业研究,本书致力于为我国刑法立法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提供科学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政策考察
第一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概念界定及概念关系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调节犯罪圈的途径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划定刑事制裁范围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基于刑法实践环节
第二章“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选择根据
一、“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哲学根据
二、“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法理根据
三、“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选择的现实根据
第三章“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政策取向
一、“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实践取向
二、“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社会取向
三、“犯罪化”优于“非犯罪化”:刑事立法的应然取向
第二部分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立法考察
第四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犯罪概念及其结构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通行理解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理论反思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立法标准:对犯罪概念及其结构的重新解读
第五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概念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内容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前提标准——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第六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类别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内容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限制标准:应受刑罚性因素的顺序
第七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地位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意义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观念标准:刑事违法性之辨析
第三部分和谐社会目标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标准的司法考察
第八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刑法的限制性标准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罪刑法定对司法入罪的禁止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法治精神对司法出罪的限制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实体法底线:刑法文本对司法解释的约束
第九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刑事诉讼法的标准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余地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规定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程序法空间:“非犯罪化”之前提
第十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罪疑的司法处理标准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案件存疑的几种类型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事实存疑的司法处理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模糊性问题:法律存疑的司法处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