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被《21世纪议程》正式列为首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组织甚至私营企业接受,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7年11月,《京都议定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上被提出,以应对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而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此后的13年间,陆续有191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议定书;承诺采取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实现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这一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一项重要的具体实践,也为世界各国发展的转型提出了最为直接、迫切的现实压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出现的可持续、绿色、环保、低碳的潮流,为工程管理变革提供了宏观的时代背景。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化转变作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导方针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化的实施方案。例如,美国以国会法案形式,确立了将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推广利用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计划,并明确提出了新型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技术等发展重点;英国实施低碳转换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绿色能源领域的战略目标;德国推进新的国家经济现代化战略,实施了包括推行生态工业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推出刺激汽车业政策等改革创新措施;日本提出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包括促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大力发展风力、水力、太阳能、潮汐、地热、废弃物等可再生能源,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政策方针;等等。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资源、环境约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被提出作为国家战略。十七大报告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工程活动作为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环境最为直接的活动,也日益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例如,在工程管理的目标中,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和资源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工程活动的类型中,出现了专门为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或修复已损害的生态环境的工程类型;等等。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下,探讨两型工程管理的内涵、特征与规律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1.2 研究意义
对两型工程管理活动的探讨与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明确两型工程管理所具有的理论内涵。根据与两型工程管理有联系的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评价等相关理论,结合实践中两型工程管理所涉及的具体活动过程和类型,通过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两型工程管理的理论内涵加以分析和明确,为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界定两型工程管理提供较为科学、明确的标准,客观、准确地描绘两型工程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理论范畴。
二是有助于探索两型工程管理行为的内在规律。通过针对两型工程的过程、融资、风险、公共关系、法律事务等方面工程管理活动的理论构建、实践归纳,分析总结出两型工程管理在上述各方面区别于一般现代工程管理的独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探索两型工程管理在上述各方面存在的运行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正确认识和理解两型工程管理活动,优化两型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是有助于形成两型工程管理机制。本书力求尽可能地在概括前人的有关研究、总结归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剖析当前两型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本质特征从管理的角度、机制的深度进行剖析,为有效地解决两型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力图促进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型工程管理机制。
1.2 两 型 工 程
1.2.1 两型工程的概念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工程,本书又称为“两型工程”,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在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所规划、建设、运营的一系列直接服务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的工程的总称。
在讨论和界定两型工程的内涵之前,有必要明确“工程”一词的含义。工程(engineering)一词普遍见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通俗及专业的文献资料中,这一概念的内涵其实也经历了众多的衍生和变化,国际学术研究者们对于工程概念较为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工程是一种科学应用,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产品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活动是由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来完成的。例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定义“工程是为最有效地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用途的科学应用”。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Engineering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对工程的定义则是“为设计或开发结构、机器、仪器装置、制造工艺,单独或组合地使用它们的工厂,或者为了在充分了解上述要素的设计后,建造或运行它们,或者为了预测它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以及所有为了确保实现预定的功能、经济地运行以及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科学原理的创造性应用”。从工程管理的视角出发,本书认为何继善等(2005)对工程的定义较为适用,即“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一般来说,工程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
考察两型工程的概念,与之概念内涵较为接近的有“生态工程”概念。关于生态工程的内涵,美国学者William J. Mitsch在其著作《生态工程概述》中做出如下定义:为了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二者的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它提供了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又解决难以处理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这种设计包括应用定量方法和基础学科成就的途径。虽然该定义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工程内容、工程目的,以及工程设计的方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存在“利益”,所以它发展或者演进的“好”与“坏”,仅仅是人类社会以自身“利益”尺度对生态环境存在质量进行衡量和评判的结果。同时生态工程可能涉及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改进,但是作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自然工程,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人类社会进行设计”。所以,该定义还不能科学地概括生态工程与两型工程的本质和发展实际。
我国有关学者专家也对生态工程进行了定义。北京林业大学的王礼先(2000)认为,生态工程是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问题,也可以说是要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工程的关键在于生态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组装。李世东和翟洪波在《世界林业生态工程对比研究》中认为,生态工程是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控制论原理,系统设计、规划、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和技术。在这些对生态工程的定义中,已经体现出了系统论的思想,表现出我国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对生态工程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
参考“生态工程”等相关概念内涵,根据两型工程的目的与功能,本书认为,所谓两型工程是指,人类社会为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控制论原理,进行资源高效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组合,系统设计、规划、调控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工程活动类型。
两型工程是一类着眼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其关键在于资源高效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组合。从各行各业的两型工程建设实践中发现,其主要类型有:两型产业工程、两型城镇工程、两型农村工程、两型建筑工程等。
1.2.2 两型工程的类型
两型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通过对已开展的大量两型工程实践的梳理总结,两型工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两型区域总体规划、产业两型化规划、两型项目规划、特殊环境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两型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
一是两型区域总体规划,主要是指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在城市群、城市、城区等地理区域范畴内,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平面上对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在现有基础上,对区域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产业发展、功能区分布、土地利用等进行多层次复合规划,使之相互衔接配套,实现多规合一;通过规划使经济社会发展各子系统在平面上形成合理的镶嵌配置,构筑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
二是产业两型化规划,主要是指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对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对两型产业、企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一方面,根据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约束,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准入、退出标准;另一方面应用循环经济物质流、价值流分析方法,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现有产业链条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产业层面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时也可按照循环经济设计要求,对重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物质流转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三是两型项目规划,主要是指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的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选址、设计、建造标准、建造过程、运营管理进行规划设计。一方面要根据区域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充分利用已有自然生态条件,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发挥项目的预定功能的前提,选择项目的恰当的位置、设计原则与风格、建造标准,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及交付后的运营管理开展指导和优化;另一方面,根据低冲击开发的理念,进行项目空间结构设计,在立体上构筑项目各功能单元间互利互惠,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高效空间结构,实现对环境的低破坏、低影响、低冲击,对资源利用集约化、减量化。同时慎重论证,将必要适当的先进两型技术引入到项目设计与建造中,实现各种两型技术的集成植入和优化配置。
四是特殊环境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主要是指重度污染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养护等环境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传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重工业区污染治理工程、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保育工程、严重退化的劣地生态养护工程等。一般通过立即停止对特殊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清理、治理历史遗存积累的污染物,人工干预当地生态系统,使得这些区域逐步恢复生态功能。
五是两型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主要是指在微观层面上,对两型社会建设亟须的、具有显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功能、带来生态环境效益的技术和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1.2.3 两型工程的特点
由于两型工程建设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功能为目的,这就决定了两型工程的投资者性质、工程形态和规模、工程评价指标和标准、工程管理适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与一般现代工程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本书认为两型工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系统性
系统性是现代工程共有的特性,在两型工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两型工程不仅面临多变的外部环境、多层次的目标需求,具备多个功能子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