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91857
  • 作      者:
    童庆炳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被誉为“文坛教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2015年6月14日18时18分,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享年79岁。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展开
内容介绍
  《童庆炳文集》(十卷本)是童庆炳先生生前自己整理、收录、编辑的文选,辑录了从事文学研究57年来*精华的文论作品,包括《文学审美特征论集》《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美在关系”说新探》《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文学创作问题六章》《<文心雕龙>三十说》《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现代视野中中华古代文论系统》《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每一卷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修改。反映了作者从打磨文学理论的基石到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的心路历程和研究进路,是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第三卷)》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主要涉及谈审美、审美心理的论文、讲演和短文,《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第三卷)》围绕着美的本质,或者说形成美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展开哲学探讨,系统地回顾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美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一.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二.中国古代“美在关系”命题的提出。三、形成美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 “关系”系统,有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层面。
展开
精彩书摘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第三卷)》:
  恩格斯显然认为,伦敦东头的工人群众固然是比较消极的,但其他地方工人的积极反抗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因此把伦敦东头工人群众的消极面封闭起来做孤立的描写,就不典型了。要知道,伦敦东头工人群众的消极是大的积极背景中的消极,不是五十年前的那种消极。因此必须写出生活中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的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才能触及一定时期生活的本质,才是典型的。“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与周围条件没有联系的现象,看作是与它们隔离的现象,那它就变成毫无意思的东西。”鲁迅笔下的未庄(它作为阿Q生活的环境)之所以是典型的,是因为鲁迅不是把它封闭起来描写,而是把它与全国的历史潮流联系起来描写。如果不是辛亥革命风潮在未庄产生变了形的影响,阿Q的命运就会是另一个样。鲁迅以其辩证联系的观点,写出了整体与局部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使他笔下的环境成为了典型环境。
  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社会生活还是很复杂的。有主流,也有支流。主流和支流从不同的方面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文学创作要写生活主流,但也不必每篇作品都直接写主流,某篇作品主要写支流也不是不可以。但无论写主流还是写支流,都必须写出主流和支流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因为生活是一个有机体,主流不能不影响支流,整体不能不影响局部,支流也不能不影响主流,局部也不能不影响整体。主流与支流的互相渗透、整体与局部的互相联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典型的生活。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重视生活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早期的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的《讲话》是中国历史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走过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时代性
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

第二辑 文学与意识形态
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
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
实践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结合的中介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

第三辑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对文学艺术问题解读的可能性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
社会心理的性质及其与艺术文体的关系
创作主体与社会心理
艺术形式与社会心理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
文艺思潮与社会心理
论文艺社会学及其现代形态

第四辑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文科的意义
精神之鼎与文学的当代任务
“文学是人学”新论
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隐忧与人文关怀
把文艺消费考虑进来之后4叭
文艺学创新:以20世纪中国现代传统为起点
在“五四”文艺理论新传统基础上“接着说”
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
新时期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概说
文学的本质观与我们的问题意识
延伸与超越——“新时期文艺学三十年”之我见
政治化一学术化一学科化一流派化
新时期文艺批评若干问题之省思
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