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遗产的抉择: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存绩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51179
  • 作      者:
    吴兴帜等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兴帜,男,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安徽合肥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和跨境民族文化。先后在《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民委、博士后项目基金各1项;参与完成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活态存续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遗产的抉择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存续》记述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时空性、整体性、多样性”等属性除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和“活态性”保护的内在要求;揭示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制造、“伪”民俗现象,阐述文化旅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时空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原真性”等根本属性的影响,进而以文化生态理论为指导,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建构在文化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认知
一、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交接点
(一)消费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文化旅游实践的内在动因
(三)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矛盾
(四)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真实/原真诉求
二、文化旅游情境中的真实性
(一)authenticity的本源
(二)旅游主体的真实感
三、文化遗产语境中的原真性
(一)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生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法则
(二)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自我生成
一、高峰乡彝族文化生态系统
二、高峰乡火把节的历史渊源
三、原生型火把节的自我呈现
(一)叫魂祭祖
(二)开光请神
(三)祭天
(四)扫邪驱鬼
(五)送神
(六)耍火把
四、火把节的发展演变
(一)政府主导型的火把节
(二)混合型火把节
五、火把节文化遗产体系生成演化
(一)火把节起源的生成演化
(二)火把节时间的生成演化
(三)火把节空间的生成演化
(四)火把节内容与形式的生成演化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认知

第三章 傣族泼水节的文化展演
一、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源起
二、泼水节的原生性当代实践
(一)曼贺纳村泼水节
(二)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
三、泼水节的文化遗产属性
四、傣族园泼水节的旅游化呈现
五、文化旅游与民族节庆遗产保护

第四章 阿细祭火仪式的旅游化调适
一、阿细祭火仪式概述
(一)阿细祭火的人文地理生境
(二)作为火神崇拜的祭火仪式
二、祭火仪式的展演过程
(一)祭火仪式的程式及象征
(二)2014祭火节纪实
三、祭火仪式的变迁与调适
(一)遗产话语下的文化重构
(二)旅游情境中流动的仪式表征
(三)阿细祭火的文化再生产
四、神圣与世俗:祭火仪式的消费边界
(一)娱乐性与神圣性:可转让的与不可转让的
(二)神圣性与世俗性:信仰实践与商业表演
(三)祭火仪式旅游的消费边界
五、祭火遗产的旅游化保护
(一)祭火仪式的真实性之辨
(二)祭火仪式保护的路径

第五章 傣族织锦手工艺的主体向度
一、织锦手工艺的文化实践主体
(一)傣族织锦原生性主体构成
(二)原生性主体生计转化与权利让渡
二、傣族织锦的传统工艺
(一)傣族织锦的材料构成
(二)傣族织锦工具构成
(三)傣族织锦工艺流程
(四)傣族织锦工艺自我变革
三、傣族织锦的主体文化认知
(一)傣锦历史演绎
(二)傣族织锦图案
(三)宗教仪式中的织锦
四、傣族织锦的价值叠加和原真演绎
(一)产品的传统分类
(二)文化旅游与傣锦价值的叠加
(三)文化旅游与傣锦原真性转化
五、文化旅游中傣族织锦的抉择
(一)曼峦典人对织锦的态度暧昧
(二)织锦消费边界的拓展与固守
(三)傣族织锦保护的认识与途径

第六章 “阿诗玛”遗产的符号化演绎
一、《阿诗玛》的原生形态
二、《阿诗玛》保护传承的现状
(一)《阿诗玛》传承人的传与承
(二)《阿诗玛》文化体系的传与承
(三)遗产运动中的《阿诗玛》传与承
三、《阿诗玛》的文本化与符号化
(一)表述的文本化
(二)旅游的符号化
四、文化旅游与《阿诗玛》的变迁
(一)阿诗玛文化的典型化
(二)阿诗玛文化的产业化
五、《阿诗玛》遗产保护的反思
(一)《阿诗玛》内容的碎片化
(二)《阿诗玛》传承人的流水线制造
(三)《阿诗玛》形式的符号化

第七章 藏族锅庄的舞台化呈现
一、藏族锅庄的原生形态
(一)婚礼中的锅庄
(二)迎宾送客时的锅庄
(三)“拉斯节”中的锅庄
(四)端阳赛马节上的锅庄
二、作为文化旅游展演的锅庄
(一)锅庄的旅游化展演形式
(二)锅庄旅游化的内外动因
三、文化旅游情境中锅庄的嬗变
(一)从“锅庄”到“锅庄舞”
(二)从“娱神”到“娱人”
(三)从“跳锅庄的人”到“锅庄艺术家”
(四)从民间歌舞到民族品牌
四、锅庄旅游化生存的困境
(一)生境的改变与传承主体的断裂
(二)舞台上的虚构和想象
(三)“全景性”思维的缺乏
五、文化旅游场域中的锅庄保护
(一)原生文化语境中保护
(二)遗产要素的整体性保护
(三)原生性主体的主导保护
(四)次生性主体的引导与监督

结语
一、文化旅游的内在逻辑及其结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其困境
三、文化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