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南端觅遗址》:
8月一个碧空如洗的雨后,我听杜正贤又说起了当年的事。“当时我觉得墓葬中不会只有这些东西,应该有更高价值的文物。但领导和有些人觉得下面没有什么了,不需要再挖』,。年纪轻,凭一股‘初出牛犊不怕虎’的猛劲儿,我越级到文管局里说服领导,筹得2000元资金后,高高兴兴地回来。重新制定方案、组织人马,准备再次勘察和挖掘这个黄鹤山下已经夷为平地的-+.墩儿。”考古研究所退休老人沈金宝是石塘村人(原刘文村),在1990年10月参与挖掘水晶杯过程,亲日艮看到战国水晶杯是如何出土的。
他回忆说:“当年小伙子杜正贤敬业精神强。每到周末都乘公交车从杭州赶到我们石塘村转游,我给他准备好白行车,两个人一起骑车沿着半山的公路去探查古墓群,一直骑车到现在的天都城、临平以后再回来,不管有无收获,两个人的心情都很好。当时我们半山镇石塘村有一个工农砖瓦厂,该厂当时‘吃’土很厉害,就在仙居佬取完土的土墩上,后来五队队长姚文松种下番薯。我俩来到一间春季炒茶叶的1日房子后面山坡上,杜正贤发现一垄一垄高高矗起的番薯地沟,有两种不同颜色(生土黄和熟土黑)的土,凭借一双敏锐的眼睛,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他判断,此地有戏。后来他请我去与姚文松商量,双方达成赔偿提前收获番薯的损失费,挖掘工作立马开始。”
杭州考古研究所在职副高级工程师梁宝华说:“1990年挖掘水晶杯的时候,我刚到考古单位工作,还是个临时工,虽然和杜正贤俩人直接参加现场挖掘,我是学徒工么,一切行动都听杜正贤的指挥。我跟着杜正贤从南北朝向放好两条线,就按照计划开始挖沟。”沈金宝说,“我叫了十几个民工开始考古挖掘前期平整场地。先从处理土墩上的无主坟头开始。”那里原有一口盖草的民国时期木头棺材坟,下面是一口清朝末年“乌浆石灰”灰墩棺材坟,两口坟都没有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后来挖到一个纯土质的墓道,因为当年建墓回填土与原本墓底的土质是不同的,内行人一眼可分辨。“秦砖汉瓦”,战国墓是不用砖头,也不用石板。记得那天下午四点多钟,太阳西下天色灰蒙蒙。大家如同没气瘪皮球准备收工。此时,首先在西南方向发现一把铁剑,剑虽然已烂,但剑柄可以确定墓主人头脚方位。后来在木炭上发现这只水晶杯,挖掘立刻停止,原封不动用塑料雨布把文物盖起来,做好现场保护。
天慢慢的黑了,当时没有手机,杜正贤马上跑到工农砖瓦厂借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不久,半山派出所先来了两位青年民警,他们到现场后连声问:“什么东西,挖掘到啥宝贝啦?”他们察看过现场、了解挖掘的基本情况后,再用“对讲机”向派出所汇报,很快呼来了派出所的领导。
挖到水晶杯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村民蜂拥而来,围观的人越来就多。晚上派出所加强警力保护挖掘现场与文物,工地上增加值班人员。还专门从砖瓦厂架起一条应急照明灯,夜间开始紧张忙碌,做资料、拍照片、画实物图。此时,杜正贤与梁宝华以及参与挖掘者大家都很兴奋.为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而高兴。等到做完考古资料,把水晶杯清洗干净后,带回所里,有的人讲话很难听,今天不便再提了。后来,由市园文局领导陈文锦和杜正贤带着水晶杯连夜上北京去鉴定。
……
展开